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癌症 | 第13-17页 |
1.1.1 个体化肿瘤学 | 第13-14页 |
1.1.2 分子诊断 | 第14页 |
1.1.3 生物标志物 | 第14-15页 |
1.1.4 MicroRNA与癌症 | 第15-17页 |
1.2 MicroRNA检测方法 | 第17-26页 |
1.2.1 基于信号扩增的miRs检测方法 | 第18-22页 |
1.2.2 基于纳米材料或纳米技术的miRs检测方法 | 第22-26页 |
1.3 解旋酶 | 第26-27页 |
1.4 课题创新与研究内容 | 第27-31页 |
1.4.1 课题研究的来源 | 第27页 |
1.4.2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27-28页 |
1.4.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8-29页 |
1.4.4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解旋酶在基于杂交反应的石墨烯-DNA传感平台中酶学性质研究 | 第31-49页 |
2.1 引言 | 第31-33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2.3.1 RecQE表达和纯化 | 第34页 |
2.3.2 SDS-PAGE | 第34-35页 |
2.3.3 Brandford法蛋白浓度测定 | 第35-36页 |
2.3.4 FDNA-BDNA-GO系统的构建 | 第36页 |
2.3.5 FDNA-BDNA-GO系统中RecQE和ATP的功能和条件优化 | 第36页 |
2.3.6 RecQE对FDNA-RNA双链产物的稳定性影响探究 | 第36页 |
2.3.7 目标miR的灵敏度检测 | 第36-37页 |
2.3.8 荧光光谱测量 | 第3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2.4.1 基于杂交反应的RecQE酶辅助传感平台的检测原理 | 第37-38页 |
2.4.2 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38-39页 |
2.4.3 GO浓度对FDNA的荧光淬灭探究 | 第39页 |
2.4.4 BDNA作用机制研究 | 第39-41页 |
2.4.5 RecQE和ATP在FDNA-BDNA-GO系统中的功能探究与条件优化 | 第41-43页 |
2.4.6 靶向目标的灵敏度实验 | 第43-44页 |
2.4.7 特异性实验 | 第44-45页 |
2.4.8 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探究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基于解旋酶酶促杂交链反应的石墨烯保护的microRNA检测平台 | 第49-61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0-51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3.3.1 RecQE表达和纯化 | 第51页 |
3.3.2 超滤浓缩 | 第51页 |
3.3.3 SDS-PAGE | 第51页 |
3.3.4 Brandford法蛋白浓度测定 | 第51-52页 |
3.3.5 H1/H2-GO复合物的构建 | 第52页 |
3.3.6 HCR/GO传感平台中RecQE和ATP的功能探究和条件优化 | 第52页 |
3.3.7 目标miR的灵敏度检测 | 第52页 |
3.3.8 特异性检测 | 第52-53页 |
3.3.9 光谱测量 | 第53页 |
3.3.10 动力学与热力学实验 | 第5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3.4.1 基于RecQE酶促的杂交链反应传感平台的检测mi R原理 | 第53-54页 |
3.4.2 GO对发夹探针荧光淬灭效应的浓度探究 | 第54-55页 |
3.4.3 RecQE在HCR/GO传感平台中的作用机制探究与反应条件优化 | 第55-56页 |
3.4.4 靶目标的灵敏度实验 | 第56-57页 |
3.4.5 特异性实验 | 第57-58页 |
3.4.6 反应动力学探究 | 第58-59页 |
3.4.7 热力学探究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4.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7页 |
致谢 | 第77-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奖励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