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页 |
缩略词表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1. 我国大麦起源及分布 | 第8页 |
2. 植物角质层蜡质 | 第8-12页 |
2.1 蜡质成分 | 第9-10页 |
2.2 蜡质结构 | 第10-11页 |
2.3 蜡质合成途径 | 第11-12页 |
3. 蜡质功能 | 第12-13页 |
3.1 蜡质保水功能 | 第12页 |
3.2 蜡质抗辐射功能 | 第12-13页 |
3.3 蜡质抗病虫害功能 | 第13页 |
3.4 蜡质其他功能 | 第13页 |
4. 蜡质相关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 | 第13-14页 |
4.1 表皮蜡质与水分利用率 | 第13页 |
4.2 干旱胁迫对蜡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4.3 干旱胁迫对蜡质抗旱性鉴定指标影响 | 第14页 |
5. 蜡质基因研究 | 第14-15页 |
6.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5-22页 |
6.1 分子标记发展史 | 第15-16页 |
6.2 标记类型 | 第16-19页 |
6.2.1 RFLP | 第16页 |
6.2.2 RAPD | 第16-17页 |
6.2.3 AFLP | 第17页 |
6.2.4 SNP | 第17-18页 |
6.2.5 SSR | 第18页 |
6.2.6 其他标记 | 第18-19页 |
6.3 基因定位 | 第19-22页 |
6.3.1 遗传图谱构建 | 第19-20页 |
6.3.2 基因定位方法 | 第20页 |
6.3.3 作图群体构建 | 第20-21页 |
6.3.4 常用作图软件 | 第21页 |
6.3.5 遗传图谱应用 | 第21-22页 |
7. 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8.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蜡质对大麦缺失突变MB15抗旱性影响 | 第24-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1.1.1 大麦材料 | 第24页 |
1.2 测定指标 | 第24-25页 |
1.2.1 表型鉴定 | 第24页 |
1.2.2 抗旱性鉴定 | 第24-25页 |
1.3 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2.1 叶鞘、叶片、稃壳表型鉴定 | 第26-27页 |
2.2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 干旱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 干旱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2.5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大麦蜡质缺失突变体MB15 蜡质基因初步定位 | 第33-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8页 |
1.1 材料 | 第33页 |
1.2 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1.3 DNA提取 | 第33-35页 |
1.3.1 药品及配方 | 第33-34页 |
1.3.2 提取方法 | 第34-35页 |
1.4 SSR标记分析 | 第35-38页 |
1.4.1 SSR标记 | 第35页 |
1.4.2 SSR反应 | 第35-37页 |
1.4.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37-38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2.1 DNA检测 | 第38-39页 |
2.2 利用亲本筛选多态性引物 | 第39-40页 |
2.3 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 | 第40-42页 |
2.4 蜡质缺失突变体MB15 遗传性分析 | 第42页 |
2.5 基因定位 | 第42-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