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依据及价值 | 第9页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提分析——赵孟坚基本的艺术风貌 | 第13-19页 |
第一节 王孙善墨戏,清秀而淡雅——赵孟坚的画风概述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万法皆归于“正”——从文学师承看赵孟坚的儒家美学观 | 第15-19页 |
第二章 赵孟坚水仙卷中的诸意象及故园情怀 | 第19-34页 |
第一节 山矾是弟梅是兄——宋代水仙花意象 | 第19-23页 |
第二节 天支末裔忧家国——赵孟坚水仙卷人格意象的前提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赵孟坚水仙卷中的故园情怀 | 第24-34页 |
一、江湖诗派中的水仙卷意象 | 第25-27页 |
二、入元之后的赵孟坚水仙卷意象 | 第27-28页 |
三、草堂雅集对的水仙卷文学意蕴的保持 | 第28-29页 |
四、爱情与爱国:遗民思想在题咏水仙卷中的体现 | 第29-34页 |
第三章 赵孟坚水仙卷谱系考辨 | 第34-55页 |
第一节 前人对赵孟坚水仙卷考辨现状 | 第34-36页 |
第二节 赵孟坚名下诸本水仙卷谱系考辨 | 第36-44页 |
一、天津博物馆藏卷分析 | 第36-39页 |
二、王季迁藏卷分析 | 第39-40页 |
三、弗利尔美术馆藏卷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分析 | 第40-42页 |
四、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卷分析 | 第42-44页 |
第三节 赵孟坚水仙卷的图式与技法对后世的影响 | 第44-55页 |
一、历代水仙卷 | 第44-51页 |
二、水仙图轴、册 | 第51-55页 |
第四章 水仙卷意象的偏离 | 第55-74页 |
第一节 历史陈述——赵孟坚生平的误读 | 第55-66页 |
一、“王孙芳草自天涯”——历史评价中的赵孟坚与赵孟頫 | 第55-60页 |
二、六朝诸贤风气的失焦 | 第60-63页 |
三、“弟奈山泽佳何”——误读赵孟坚入元的尴尬 | 第63-66页 |
第二节 自我陈述——对水仙卷人格意象的偏离 | 第66-70页 |
一、积极入世 | 第66-68页 |
二、梅边春信——与贾似道的交游 | 第68-70页 |
第三节 事实陈述 | 第70-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图片索引 | 第81-85页 |
后记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