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动,对城市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 第8页 |
1.1.2 国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 第8-9页 |
1.1.3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城市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1.1 城市文化学派对城市文化的研究 | 第12页 |
2.1.2 关于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的综述 | 第12-13页 |
2.1.3 关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综述 | 第13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2.2.1 国内的城市文化政策 | 第13页 |
2.2.2 城市文化相关指标的综述 | 第13-15页 |
2.2.3 国内其他城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城市文化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 第16-21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3.1.1 城市的概念 | 第16页 |
3.1.2 文化的概念 | 第16-17页 |
3.1.3 城市文化的概念 | 第17页 |
3.2 城市文化的内涵 | 第17-19页 |
3.2.1 城市文化的特征 | 第17-18页 |
3.2.2 城市文化的资源 | 第18-19页 |
3.2.3 城市文化的分类 | 第19页 |
3.3 城市文化的三种社会学视角 | 第19-21页 |
3.3.1 功能主义视角 | 第19页 |
3.3.2 生态系统视角 | 第19-20页 |
3.3.3 符号互动视角 | 第20-21页 |
第四章 天津市城市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1-33页 |
4.1 天津市的城市文化 | 第21-23页 |
4.1.1 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 第21-22页 |
4.1.2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 第22页 |
4.1.3 生态环境有待提高 | 第22-23页 |
4.2 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23-24页 |
4.2.1 科学性原则 | 第23页 |
4.2.2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3页 |
4.2.3 全面性原则 | 第23页 |
4.2.4 代表性原则 | 第23-24页 |
4.2.5 独特性原则 | 第24页 |
4.3 指标框架的提出与分析 | 第24-28页 |
4.3.1 指标的选取 | 第24-26页 |
4.3.2 德尔菲法简介 | 第26页 |
4.3.3 德尔菲法在指标体系构建中的操作程序 | 第26-28页 |
4.4 文化指标的筛选 | 第28-33页 |
4.4.1 第一轮指标统计结果 | 第28-29页 |
4.4.2 第二轮指标体系整理 | 第29-31页 |
4.4.3 第三轮指标确定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天津城市文化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第33-43页 |
5.1 天津城市文化指标的权重的确立 | 第33-35页 |
5.1.1 建立城市文化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 第33-34页 |
5.1.2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 第34页 |
5.1.3 计算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 | 第34-35页 |
5.1.4 层次单排序 | 第35页 |
5.2 天津市文化指标体系一致性检验-----结合yaahp软件的使用 | 第35-40页 |
5.2.1yaahp软件简介 | 第35-36页 |
5.2.2 两两矩阵结果 | 第36-40页 |
5.3 四直辖市的关联度评价——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40-43页 |
5.3.1 灰色关联度简介 | 第40页 |
5.3.2 天津、北京、上海和重庆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40-4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5页 |
6.1 有效合理的城市文化管理机制是保障 | 第43-44页 |
6.2 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突出城市特色 | 第44页 |
6.3 社会发展与生态相结合,发展生态城市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第47-48页 |
附录一 | 第48-49页 |
附录二 | 第49-51页 |
附录三 | 第51-53页 |
附录四 | 第53-55页 |
附录五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