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巷道压力论文

不同采掘配合下动压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7页
        1.2.1 动压巷道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动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3.3 技术路线第18-21页
2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塑性区理论计算第21-31页
    2.1 工程地质概况第21-24页
        2.1.1 矿井概况第21-23页
        2.1.2 工程地质概况第23-24页
    2.2 巷道变形破坏情况及原因分析第24-26页
        2.2.1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情况分析第24-25页
        2.2.2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原因分析第25-26页
    2.3 巷道围岩塑性区的理论分析计算第26-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3 不同采掘配合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第31-59页
    3.1 概述第31页
        3.1.1 FLAC3D的简介第31页
        3.1.2 TecPlot的简介第31页
    3.2 方案确定与模型构建第31-34页
        3.2.1 模拟方案的确定第31-33页
        3.2.2 数值模型的构建第33-34页
    3.3 模拟结果分析第34-56页
        3.3.1 两面进入研究范围时第34-37页
        3.3.2 方案1的模拟结果第37-43页
        3.3.3 方案2的模拟结果第43-48页
        3.3.4 方案3的模拟结果第48-53页
        3.3.5 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第53-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9页
4 动压巷道支护参数的确定研究第59-79页
    4.1 支护方案的提出第59-62页
    4.2 支护参数的确定第62-74页
        4.2.1 模拟方案的确定第62-64页
        4.2.2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64页
        4.2.3 模拟结果分析第64-74页
    4.3 最优支护方案的选取第74-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9页
5 现场工业性试验第79-85页
    5.1 监测目的及监测内容第79页
    5.2 巷道表面位移的监测第79-82页
        5.2.1 测站的布置第79-80页
        5.2.2 监测结果分析第80-82页
    5.3 单体柱的受力监测第82-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6.1 主要结论第85-86页
    6.2 研究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作者简历第93-9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浸润多孔金属材料油水分离特性及耐久性研究
下一篇:产品族群规划研究--以三星Galaxy智能手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