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冀东油田柳102断块特高含水阶段储层测井解释模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课题来源第8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4 研究方案第11-12页
    1.5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2-14页
第二章 冀东油田柳102断块地质概况第14-21页
    2.1 地理位置及区域地质背景第14-15页
    2.2 地层特征第15-16页
    2.3 储层特征第16-19页
    2.4 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9-21页
第三章 储层四性特征第21-43页
    3.1 岩心归位第21-24页
    3.2 岩性特征第24-32页
        3.2.1 岩石学特征第25-27页
        3.2.2 岩石类型第27-29页
        3.2.3 成岩作用第29-30页
        3.2.4 孔隙结构特征第30-32页
    3.3 物性特征第32-36页
    3.4 电性特征第36-42页
    3.5 含油性特征第42-43页
第四章 储层四性关系第43-51页
    4.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第43-45页
    4.2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第45-48页
    4.3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第48-49页
    4.4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第49-50页
    4.5 电性与含油性的关系第50-51页
第五章 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第51-72页
    5.1 储层参数建模方法及数据概况第51-53页
        5.1.1 储层参数建模方法第51-52页
        5.1.2 数据概况第52-53页
    5.2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第53页
    5.3 孔隙度解释模型第53-58页
        5.3.1 单参数回归第53-54页
        5.3.2 多元逐步回归第54-56页
        5.3.3 BP神经网络第56-58页
    5.4 渗透率解释模型第58-64页
        5.4.1 孔渗关系模型第59-60页
        5.4.2 多元逐步回归第60-62页
        5.4.3 BP神经网络第62-64页
    5.5 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第64-68页
        5.5.1 阿尔奇公式第64-66页
        5.5.2 多元逐步回归第66-68页
    5.6 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模型第68-72页
        5.6.1 阿尔奇公式第68-69页
        5.6.2 多元逐步回归第69-72页
第六章 模型的合理性验证第72-85页
    6.1 孔隙度解释模型效果检验第72-75页
    6.2 渗透率解释模型效果检验第75-78页
    6.3 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效果检验第78-81页
    6.4 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模型效果检验第81-85页
结论与认识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NAC家族逆境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
下一篇:我国法上履行辅助人概念辨析--以与合同履行上第三人之关系比较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