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总体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4.1 创新战略和模式动态有机组合 | 第17-18页 |
1.4.2 运用创新与需求调研模式 | 第18页 |
1.4.3 产品创新的区域聚焦 | 第18页 |
1.4.4 创新精神与风险控制 | 第18-19页 |
2. 使用的相关基本理论 | 第19-26页 |
2.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发展 | 第19页 |
2.2 德鲁克的"创新机会"理论 | 第19-20页 |
2.3 波特三大竞争战略和价值链理论 | 第20-23页 |
2.3.1 波特三大竞争战略理论 | 第20-22页 |
2.3.2 波特价值链理论 | 第22-23页 |
2.4 二十一世纪的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双螺旋理论与创新2.0理论 | 第23-24页 |
2.4.1 创新双螺旋理论 | 第23-24页 |
2.4.2 创新2.0理论 | 第24页 |
2.5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要素 | 第24-26页 |
2.5.1 研发资源能力 | 第24页 |
2.5.2 创新研发能力 | 第24-25页 |
2.5.3 创新管理能力 | 第25-26页 |
3. 微型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第26-36页 |
3.1 微型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 | 第26-28页 |
3.2 选择的微车企业的基本情况 | 第28-31页 |
3.2.1 通用五菱 | 第28-29页 |
3.2.2 重庆长安 | 第29-30页 |
3.2.3 哈飞微车 | 第30-31页 |
3.2.4 DK公司 | 第31页 |
3.3 微型汽车行业情况及主要企业排位的变化 | 第31-36页 |
3.3.1 2006-2012年我国微车行业销售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3.3.2 2012年我国微车市场区域市场分析 | 第32页 |
3.3.3 中国微车行业渠道变化情况 | 第32-33页 |
3.3.4 2006-2012年微型车市场平均价格分析 | 第33-34页 |
3.3.5 2001-2012年我国微车行业主要企业销售量对比 | 第34页 |
3.3.6 国内微车企业2001年—2013年4月的销量对比图 | 第34-35页 |
3.3.7 主要微车企业行业排位的变化过程 | 第35-36页 |
4. 主要微型汽车企业创新实践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58页 |
4.1 微型汽车主要企业的创新基本能力对比 | 第36-42页 |
4.1.1 通用五菱 | 第36-38页 |
4.1.2 重庆长安 | 第38-40页 |
4.1.3 哈飞公司 | 第40-41页 |
4.1.4 DK公司 | 第41-42页 |
4.2 微型汽车主要企业的SWOT初步分析 | 第42-46页 |
4.2.1 通用五菱 | 第43-44页 |
4.2.2 重庆长安 | 第44页 |
4.2.3 哈飞公司 | 第44-45页 |
4.2.4 DK公司 | 第45-46页 |
4.3 微型汽车主要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的比较与实例分析 | 第46-58页 |
4.3.1 通用五菱 | 第46-50页 |
4.3.2 重庆长安 | 第50-52页 |
4.3.3 哈飞微车 | 第52-53页 |
4.3.4 DK公司 | 第53-58页 |
5. 企业如何实现成功的产品创新 | 第58-67页 |
5.1 产品创新的误区 | 第58-64页 |
5.1.1 产品创新战略的误区 | 第58-61页 |
5.1.2 产品创新模式的误区 | 第61-62页 |
5.1.3 产品市场定位的误区 | 第62-63页 |
5.1.4 产品创新执行的误区 | 第63-64页 |
5.2 产品创新的理性之路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