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微博与官员微博 | 第16-2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微博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官员微博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3 官员微博社会影响力的含义 | 第17页 |
2.2 微博技术概述 | 第17-21页 |
2.2.1 微博技术的概念 | 第17页 |
2.2.2 微博技术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3 微博技术的功能 | 第19-20页 |
2.2.4 微博技术的发展 | 第20-21页 |
2.3 官员微博的兴起及发展 | 第21-25页 |
2.3.1 官员微博产生的技术背景 | 第21页 |
2.3.2 官员微博的兴起与发展 | 第21-22页 |
2.3.3 官员微博的特性 | 第22-25页 |
第3章 官员微博的社会影响力 | 第25-32页 |
3.1 官员微博的“意见领袖”效应 | 第25-27页 |
3.1.1 官员微博“意见领袖”效应的内涵 | 第25-26页 |
3.1.2 官员微博“意见领袖”效应的表现 | 第26-27页 |
3.2 官员微博的“南风效应” | 第27-30页 |
3.2.1 官员微博“南风”效应的内涵 | 第27-28页 |
3.2.2 官员微博“南风效应”效应的表现 | 第28-30页 |
3.3 官员微博畅通参政渠道 | 第30-32页 |
3.3.1 官员微博畅通参政渠道的内涵 | 第30页 |
3.3.2 官员微博畅通参政渠道的表现 | 第30-32页 |
第4章 官员微博社会影响力产生的原因 | 第32-37页 |
4.1 官员微博社会影响力产生的技术背景 | 第32-35页 |
4.1.1 官员微博的“节点性”技术传播优势 | 第32-33页 |
4.1.2 微博技术提供无障碍介入平台 | 第33页 |
4.1.3 微博技术实现更加广泛的网民关注 | 第33页 |
4.1.4 微博技术搭建便捷的互动桥梁 | 第33-35页 |
4.2 官员微博社会影响力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35-37页 |
4.2.1 官员自身身份的特殊性 | 第35页 |
4.2.2 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的残留与影响 | 第35-36页 |
4.2.3 新形势下民众对广泛政治参与的渴求 | 第36-37页 |
第5章 官员微博正向社会影响力的构建 | 第37-42页 |
5.1 进一步加强官员微博舆论引领的能力 | 第37-39页 |
5.1.1 培养官员微博“意见领袖”,力争形成“领袖”合力 | 第37页 |
5.1.2 发挥官员微博“领袖”效应,避免“作秀”嫌疑 | 第37-38页 |
5.1.3 注重官方与草根的身份结合,增强互动性 | 第38-39页 |
5.2 注重官员自身素质的提升 | 第39-40页 |
5.2.1 进一步提升官员微博技术的运用能力 | 第39页 |
5.2.2 加强官员博主的媒介素养 | 第39页 |
5.2.3 加强官员自身对于微博使用的管理 | 第39-40页 |
5.3 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 第40-42页 |
5.3.1 深化信息公开制度 | 第40页 |
5.3.2 加强官员微博公共性制度建设 | 第40-41页 |
5.3.3 健全微博回应机制 | 第41页 |
5.3.4 加强网络规范和行业监管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