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20页 |
1.1 青蒿的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1.1.1 青蒿的化学成分 | 第8-10页 |
1.1.2 青蒿的药用价值 | 第10-13页 |
1.2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 第13页 |
1.2.2 植物内生菌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 微生物与生物防治 | 第15-18页 |
1.3.1 生物防治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2 生防微生物的种类 | 第16-18页 |
1.4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0-22页 |
2.1.4 培养基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31页 |
2.2.1 青蒿内生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筛选 | 第22页 |
2.2.2 青蒿内生真菌活性菌株形态学鉴定 | 第22页 |
2.2.3 活性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2-24页 |
2.2.4 DNA序列测序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24页 |
2.2.5 菌株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24-25页 |
2.2.6 菌株WC-QHY0203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初步优化 | 第25-26页 |
2.2.7 菌株WC-QHY003 发酵培养条件的初探 | 第26-27页 |
2.2.8 菌株WC-QHY0203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研究 | 第27页 |
2.2.9 菌株的活化及发酵液制备 | 第27页 |
2.2.10 样品的制备 | 第27页 |
2.2.11 粗提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 第27页 |
2.2.12 菌株发酵提取物的分离纯化 | 第27-29页 |
2.2.13 抑菌活性实验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1-53页 |
3.1 青蒿内生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筛选 | 第31-34页 |
3.2 菌株形态学鉴定 | 第34-35页 |
3.3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7页 |
3.4 拮抗菌株WC-QHY0203 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37-39页 |
3.5 菌株WC-QHY0203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初步优化 | 第39-44页 |
3.5.1 不同碳源对菌株WC-QHY0203 抗植物病害菌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2 不同氮源对菌株WC-QHY0203 抗部分猕猴桃病害病菌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3.5.3 不同无机盐离子对菌株WC-QHY0203 抗猕猴桃褐腐病菌B12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4 正交试验对菌株WC-QHY0203 抗猕猴桃褐腐病菌B12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6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4-46页 |
3.6.1 培养基初始pH值对菌株WC-QHY0203 猕猴桃褐腐病菌B12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6.2 不同培养时间菌株WC-QHY0203 发酵液抗猕猴桃褐腐病菌B12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6.3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WC-QHY0203 抗抗猕猴桃褐腐病菌B12活性的影响 | 第46页 |
3.7 菌株WC-QHY0203 发酵液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研究 | 第46-48页 |
小结与讨论1 | 第48页 |
3.8 发酵液粗提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 第48-49页 |
3.9 目标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第49-50页 |
3.10 抑菌活性实验 | 第50-51页 |
小结与讨论2 | 第51-53页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56页 |
4.1 结论 | 第53-54页 |
4.2 讨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Ⅰ | 第62-63页 |
附录Ⅱ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