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错捕的认定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三节 预期效果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错捕认定的主体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应然主体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实然主体 | 第14-18页 |
一、侦查阶段:侦查监督部门 | 第16-17页 |
二、审查起诉阶段:公诉部门 | 第17页 |
三、审判阶段:刑事审判庭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错捕认定的标准 | 第19-37页 |
第一节 实体性错捕 | 第21-31页 |
一、不符合证据条件而逮捕的 | 第23-24页 |
二、不具备社会危险性而逮捕的 | 第24-27页 |
三、不符合刑罚条件而逮捕的 | 第27-29页 |
四、不符合转捕条件而逮捕的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程序性错捕 | 第31-37页 |
一、缺乏形式要件而逮捕的 | 第31-33页 |
二、滥用逮捕功能而逮捕的 | 第33-34页 |
三、主体不适格而逮捕的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错捕认定的程序 | 第37-44页 |
第一节 错捕认定程序的启动主体 | 第37-40页 |
一、被逮捕人及其近亲属 | 第38页 |
二、律师 | 第38-39页 |
三、公权力机关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错捕认定程序的启动条件 | 第40-41页 |
第三节 错捕认定程序的审查内容 | 第41页 |
第四节 错捕认定的方式 | 第41-42页 |
第五节 错捕认定后的救济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件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