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隐蔽作证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隐蔽作证之概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隐蔽作证的界定 | 第11-13页 |
一、隐蔽作证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隐蔽作证的性质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隐蔽作证的特征 | 第13-15页 |
第三节 隐蔽作证的方式 | 第15-16页 |
第四节 隐蔽作证制度的确立 | 第16-19页 |
第二章 隐蔽作证制度之价值考量 | 第19-25页 |
第一节 隐蔽作证制度的正价值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隐蔽作证制度的负价值 | 第20-22页 |
一、被告人的知悉权受限 | 第21页 |
二、被告人的对质诘问权受限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隐蔽作证制度的权利平衡 | 第22-25页 |
一、被告人与证人的权利平衡 | 第22-23页 |
二、证据的证据能力及证明力判断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隐蔽作证制度之现状考察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我国隐蔽作证制度层面的考察 | 第25-27页 |
一、国际层面的公约规定 | 第25-26页 |
二、国内层面的法律规范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我国隐蔽作证实践层面的考察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我国隐蔽作证制度的现存问题 | 第28-31页 |
一、适用范围过于狭窄 | 第28-29页 |
二、局限于人身权益的保护 | 第29-30页 |
三、欠缺具体的程序规定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隐蔽作证制度之完善 | 第31-43页 |
第一节 适用的原则 | 第31-33页 |
一、必要性原则 | 第31-32页 |
二、适当性原则 | 第32页 |
三、狭义比例原则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适用的条件 | 第33-37页 |
一、适用前提 | 第33页 |
二、考量因素 | 第33-37页 |
第三节 保护的法益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具体的程序 | 第38-43页 |
一、启动程序 | 第38-40页 |
二、审查与决定程序 | 第40-41页 |
三、变更程序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件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