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融资融券担保机制的概述 | 第10-17页 |
1.1 融资融券交易的设立 | 第10-11页 |
1.2 融资融券交易的作用 | 第11-12页 |
1、扩大投资需求 | 第11页 |
2、提升市场流动性 | 第11-12页 |
3、完善证券价格形成 | 第12页 |
4、为市场提供避险机制 | 第12页 |
1.3 融资融券担保交易的作用 | 第12-15页 |
1.3.1 担保证券公司的债权实现 | 第13页 |
1.3.2 充分展现融资融券的制度优越性 | 第13-14页 |
1.3.3 保障证券市场的安全稳定 | 第14-15页 |
1.4 融资融券交易担保机制性质模糊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融资融券担保机制的法律属性 | 第17-31页 |
2.1 让与担保构造说 | 第17-25页 |
2.1.1 让与担保架构的合理性 | 第17-20页 |
2.1.2 “让与担保架构”适用缺陷 | 第20-25页 |
2.2 最高额质权构造说 | 第25-31页 |
2.2.1 最高额质权构造的合理性 | 第25-26页 |
2.2.2 “最高额质权构造”的创新与我国实践运用的悖论 | 第26-31页 |
第三章 我国法律对担保机制的构造 | 第31-36页 |
3.1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机制的信托构造 | 第31-33页 |
3.2 我国担保机制信托构造的缺陷 | 第33-36页 |
3.2.1 与信托的本质不符 | 第33-34页 |
3.2.2 证券公司双重身份的冲突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完善信托构造下的融资融券担保制度 | 第36-39页 |
4.1 将券商确定为受托人 | 第36页 |
4.2 允许证券公司以受托人身份开展融资融券担保业务 | 第36-37页 |
4.3 交易完成前,财产不被执行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