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集群形态理论解析 | 第16-28页 |
2.1 集群形态理论内容 | 第16-22页 |
2.1.1 集群形态理论概述 | 第16-17页 |
2.1.2 集群形态的三个范式 | 第17-19页 |
2.1.3 集群形态的连接 | 第19-22页 |
2.2 集群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划分 | 第22-25页 |
2.2.1 阶段划分依据 | 第22-24页 |
2.2.2 集群形态理论的四个阶段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集群形态理论的形成阶段 | 第28-38页 |
3.1 时代背景 | 第28-29页 |
3.1.1 战后格局 | 第28页 |
3.1.2 建筑的发展 | 第28-29页 |
3.2 集群形态理论形成的源泉 | 第29-31页 |
3.2.1 现代主义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城市设计的探讨 | 第30-31页 |
3.2.3 十次小组的影响 | 第31页 |
3.3 集群形态理论形成的契机 | 第31-33页 |
3.3.1 聚落观察 | 第31-32页 |
3.3.2 新陈代谢运动 | 第32-33页 |
3.4 集群形态理论的形成 | 第33-34页 |
3.5 集群形态理论的实践初探 | 第34-35页 |
3.5.1 走向群形态:新宿副都心转运站再开发规划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第四章 集群形态理论的早期发展阶段 | 第38-50页 |
4.1 时代背景 | 第38-40页 |
4.1.1 社会格局 | 第38页 |
4.1.2 建筑发展 | 第38-40页 |
4.2 集群形态理论的早期发展 | 第40-44页 |
4.2.1 集群形态的连接:城市房间与城市廊道 | 第40-42页 |
4.2.2 集群形态的组成:空间单元 | 第42-43页 |
4.2.3 高密度集群公共空间探索:高尔基结构体 | 第43-44页 |
4.3 集群形态理论指导下的早期实践 | 第44-49页 |
4.3.1 立正大学熊谷校区 | 第45-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集群形态理论的发展成熟阶段 | 第50-68页 |
5.1 时代背景 | 第50-51页 |
5.1.1 社会格局 | 第50页 |
5.1.2 建筑发展 | 第50-51页 |
5.2 集群形态理论的发展 | 第51-56页 |
5.2.1 日本城市与内部空间:奥 | 第51-54页 |
5.2.2 集群形态的组成部分:个体的参与 | 第54-56页 |
5.3 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实践 | 第56-65页 |
5.3.1 代官山山坡露台复合建筑群 | 第56-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六章 集群形态理论的发展融合阶段 | 第68-84页 |
6.1 时代背景 | 第68-70页 |
6.1.1 社会格局 | 第68页 |
6.1.2 建筑发展 | 第68-70页 |
6.2 集群形态理论的发展与再思考 | 第70-73页 |
6.2.1 集群形态的水平特征 | 第70-73页 |
6.2.2 集群形态的社会性 | 第73页 |
6.3 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实践 | 第73-82页 |
6.3.1 庆应义塾大学湘南藤泽校区 | 第74-78页 |
6.3.2 新加坡共和理工 | 第78-8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8页 |
7.1 总结 | 第84-86页 |
7.1.1 集群形态理论发展脉络 | 第84-85页 |
7.1.2 对实践的启发与指导 | 第85-86页 |
7.2 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图片来源 | 第90-94页 |
附录 | 第94-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