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基于PHPMA的纳米药物载体癌症治疗的研究概述 | 第16-24页 |
1.1.1 癌症和癌症治疗 | 第16-17页 |
1.1.2 基于PHPMA的肿瘤靶向治疗 | 第17-24页 |
1.2 抗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概述 | 第24-30页 |
1.2.1 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生理学特点 | 第25-28页 |
1.2.1.1 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生物学特点 | 第25-26页 |
1.2.1.2 肿瘤微环境 | 第26-28页 |
1.2.2. 针对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治疗策略 | 第28-30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环状RGD多肽修饰的高分子载药体系的肿瘤靶向性 | 第32-48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7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2.2.2 实验器材 | 第33-34页 |
2.2.3 聚合物体系的表征 | 第34-35页 |
2.2.4 聚合物体系肿瘤靶向性体外生物学评价 | 第35-36页 |
2.2.4.1 细胞培养 | 第35页 |
2.2.4.3 细胞摄取实验 | 第35页 |
2.2.4.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5-36页 |
2.2.4.5 受体竞争实验 | 第36页 |
2.2.5 聚合物体系肿瘤靶向性体内生物学评价 | 第36-37页 |
2.2.5.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2.2.5.2 小鼠4T1乳腺癌皮下移植模型构建 | 第36页 |
2.2.5.3 活体成像研究生物分布 | 第36-37页 |
2.2.5.4 活体成像研究相对血液清除速率 | 第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2.3.1 聚合物体系的表征 | 第37-40页 |
2.3.1.1 聚合物体系的~1H-NMR表征 | 第38页 |
2.3.1.2 聚合物体系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第38-40页 |
2.3.2 聚合物体系肿瘤靶向性体外生物学评价 | 第40-44页 |
2.3.2.1 不同细胞表面αvβ3受体的表达程度表征 | 第40页 |
2.3.2.2 细胞摄取实验 | 第40-42页 |
2.3.2.3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第42-44页 |
2.3.2.4 受体竞争实验 | 第44页 |
2.3.3 聚合物体系肿瘤靶向性体内生物学评价 | 第44-46页 |
2.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靶向高分子载药体系的影响因素 | 第48-60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8-49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3.2.3 聚合物体系的表征 | 第49页 |
3.2.4 聚合物体系肿瘤靶向性体外生物学评价 | 第49-50页 |
3.2.4.1 细胞摄取实验 | 第49-50页 |
3.2.4.2 受体竞争实验 | 第50页 |
3.2.5 聚合物体系肿瘤靶向性体内生物学评价 | 第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3.3.1 聚合物体系的表征 | 第50-54页 |
3.3.1.1 聚合物体系的~1H-NMR表征 | 第51-52页 |
3.3.1.2 聚合物体系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第52-54页 |
3.3.2 聚合物体系肿瘤靶向性体外生物学评价 | 第54-56页 |
3.3.2.1 细胞摄取实验 | 第54-56页 |
3.3.2.2 受体竞争实验 | 第56页 |
3.3.3 聚合物体系肿瘤靶向性体内生物学评价 | 第56-58页 |
3.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载药纳米粒子抗多药耐药性 | 第60-80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66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0-6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1-62页 |
4.2.3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62页 |
4.2.4 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62-63页 |
4.2.5 纳米粒子的生物学评价 | 第63-66页 |
4.2.5.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3-64页 |
4.2.5.2 对耐药细胞表面P-gp的外排作用抑制研究 | 第64页 |
4.2.5.3 纳米粒子的亚细胞分布研究 | 第64页 |
4.2.5.4 细胞摄取机制研究 | 第64-65页 |
4.2.5.5 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实验 | 第65页 |
4.2.5.6 纳米粒子对体外3D肿瘤模型的抑制和渗透性研究 | 第65页 |
4.2.5.7 纳米粒子体内分布和肿瘤抑制效果实验 | 第65-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9页 |
4.3.1 MTT法研究游离药物联合给药的抑制生长效果 | 第66-67页 |
4.3.2 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67-69页 |
4.3.3 多重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生物学评价 | 第69-76页 |
4.3.3.1 MTT法测定载药纳米粒子细胞毒性及联合治疗指数 | 第69-70页 |
4.3.3.2 VE-HPMA及纳米粒子对P-gp活性的抑制研究 | 第70-71页 |
4.3.3.3 CLSM观察细胞对纳米粒子的摄取 | 第71-72页 |
4.3.3.4 摄取途径研究 | 第72-73页 |
4.3.3.5 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 | 第73-75页 |
4.3.3.6 纳米粒子对体外3D肿瘤模型的抑制和渗透研究 | 第75-76页 |
4.3.4 多重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内分布和抑瘤研究 | 第76-79页 |
4.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4-95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