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美国家庭反贫困政策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 第19-27页 |
2.1 美国家庭及家庭反贫困政策的内涵 | 第19-23页 |
2.1.1 家庭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美国家庭的特征 | 第19-22页 |
2.1.3 家庭反贫困政策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 美国的家庭反贫困政策及其发展历程 | 第23-27页 |
2.2.1 美国家庭反贫困政策的萌芽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 第24-26页 |
2.2.2 美国家庭反贫困政策的建立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 第26页 |
2.2.3 美国家庭反贫困政策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 第26-27页 |
第三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庭反贫困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 第27-34页 |
3.1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庭反贫困政策实施的背景 | 第27-29页 |
3.1.1 经济低迷,贫困问题严重 | 第27页 |
3.1.2 政党政治影响福利的供给 | 第27-28页 |
3.1.3 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兴起 | 第28-29页 |
3.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实施家庭反贫困政策的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3.2.1 对贫困原因的多元认识 | 第29页 |
3.2.2 传统反贫困政策的失败 | 第29-30页 |
3.2.3 家庭结构变化导致家庭风险增加 | 第30-34页 |
第四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反贫困政策的内容及特点 | 第34-47页 |
4.1 劳动贫困家庭的救助政策 | 第34-39页 |
4.1.1 贫困家庭临时救助政策 | 第34-37页 |
4.1.2 劳动贫困家庭的税收减免政策 | 第37-39页 |
4.2 老年人、残疾人家庭的救助政策 | 第39-42页 |
4.2.1 医疗救助政策 | 第40-41页 |
4.2.2 补充保障收入政策 | 第41-42页 |
4.3 家庭营养的补助政策 | 第42-45页 |
4.3.1 妇女、婴儿、儿童特殊营养补充政策 | 第42-43页 |
4.3.2 补充营养援助计划 | 第43-45页 |
4.4 美国家庭反贫困政策的特点 | 第45-47页 |
4.4.1 依据家庭规模设置财产与收入限制及救济标准 | 第45页 |
4.4.2 鼓励父母自食其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并为儿童树立榜样 | 第45-46页 |
4.4.3 强调父母尽责,将家庭作为儿童的庇护所 | 第46页 |
4.4.4 鼓励健康婚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 第46-47页 |
第五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实施家庭反贫困政策的成效分析 | 第47-55页 |
5.1 美国劳动贫困家庭救助政策的成效分析 | 第47-50页 |
5.1.1 政策覆盖率高,目标群体瞄准准确 | 第47-48页 |
5.1.2 家庭成员工作参与率 | 第48-49页 |
5.1.3 家庭经济状况改善 | 第49页 |
5.1.4 非婚生育率与离婚率降低 | 第49-50页 |
5.2 美国老年人、残疾人家庭救助政策的成效分析 | 第50-52页 |
5.2.1 政策覆盖面扩大,救助人数增加 | 第50-51页 |
5.2.2 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改善 | 第51-52页 |
5.2.3 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改善 | 第52页 |
5.3 美国家庭营养救助政策的成效分析 | 第52-55页 |
5.3.1 政策覆盖面扩大,救助人数增加 | 第53页 |
5.3.2 低收入家庭的健康与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 第53-54页 |
5.3.3 低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美国家庭反贫困政策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启示 | 第55-59页 |
6.1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 | 第55页 |
6.2 美国的家庭反贫困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55-59页 |
6.2.1 重视家庭的发展与变迁,构建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救助体系 | 第56-57页 |
6.2.2 关注食品与营养,发挥农业优势改善贫困家庭健康状况 | 第57页 |
6.2.3 建立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开发家庭成员潜能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7.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