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3-20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第2章 平面型大视场系统机电设计 | 第25-47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空间划分方法与子相机分布结构 | 第26-29页 |
2.3 图像传感器与FPGA器件介绍 | 第29-32页 |
2.3.1 系统中使用的图像传感器参数 | 第30-31页 |
2.3.2 Xilinx器件的基本结构和资源类型 | 第31-32页 |
2.4 图像传感器的驱动和基于FPGA的多路数字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 第32-41页 |
2.4.1 传感器控制协议SCCB的实现 | 第33-35页 |
2.4.2 帧缓存存储器SDRAM DDR3的控制 | 第35-38页 |
2.4.3 高速CameraLink数字图像传输接口 | 第38-41页 |
2.5 采集图像示例和系统相关性能测试 | 第41-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3章 大视场相机的辐射响应标定 | 第47-66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辐射响应标定相机与平台介绍 | 第47-49页 |
3.2.1 积分球光源介绍 | 第48-49页 |
3.3 相机辐射响应模型 | 第49-52页 |
3.3.1 传感器的辐射响应模型 | 第50-51页 |
3.3.2 光学渐晕模型 | 第51-52页 |
3.4 相机辐射响应标定方法及结果 | 第52-62页 |
3.4.1 传感器的辐射响应标定 | 第52-60页 |
3.4.2 图像渐晕特性的标定 | 第60-62页 |
3.5 标定校正后的拼接图像 | 第62-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4章 图像拼接及后处理 | 第66-115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图像拼接基本理论 | 第67-82页 |
4.2.1 摄像机模型 | 第68-70页 |
4.2.2 配准图像间的变换模型 | 第70-74页 |
4.2.3 单相机全景图拍摄过程模型 | 第74-77页 |
4.2.4 全景图的投影显示模型 | 第77-82页 |
4.3 图像配准方法 | 第82-94页 |
4.3.1 匹配程度度量方法 | 第83-87页 |
4.3.2 基于图像局部特征的配准 | 第87-94页 |
4.4 图像拼接中的缝合线确定 | 第94-97页 |
4.4.1 基于图像自然边界的方法 | 第94页 |
4.4.2 基于图像分割的方法 | 第94-97页 |
4.5 图像融合与坐标插值 | 第97-102页 |
4.5.1 图像融合方法 | 第97-100页 |
4.5.2 坐标变换与插值 | 第100-102页 |
4.6 子相机的内外参数 | 第102-106页 |
4.6.1 子相机的内外参数标定 | 第103-105页 |
4.6.2 多相机的联合优化方法 | 第105-106页 |
4.7 相机拍摄全景图像示例 | 第106-109页 |
4.8 本章总结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5.1 研究课题总结 | 第115-116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5.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7-11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8页 |
待发表论文 | 第118页 |
在读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