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

无线通信UHF频段的无源互调干扰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无源互调的通用概念第14-18页
    1.3 无源互调的研究进展第18-23页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23-26页
第二章 无源互调的行为特性第26-38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无源互调的分析模型第26-30页
        2.2.1 基于幂级数的分析模型第26-28页
        2.2.2 基于双曲正切函数的分析模型第28页
        2.2.3 基于双指数函数的分析模型第28-29页
        2.2.4 基于传递函数的点源模型第29-30页
    2.3 无源互调的行为特性测试验证第30-37页
        2.3.1 互调产物强度与输入功率的关系第31-33页
        2.3.2 互调产物强度与阶数的关系第33-35页
        2.3.3 互调强度与时间等因素的关系第35-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多载波无源互调叠加效应分析模型第38-48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有效击中现象与功放工作模式第38-39页
    3.3 多载波系统无源互调的类型和数目第39-42页
        3.3.1 多载波系统无源互调产物的类型第39-41页
        3.3.2 多载波系统无源互调产物的数目第41-42页
    3.4 多载波无源互调累积因子的算例第42-45页
    3.5 多载波群互调因子的蒙特卡洛仿真第45-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离散点源的无源互调叠加模型第48-60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无源互调强度对输入功率的依赖性第48-49页
    4.3 两级串联时的点源模型第49-52页
    4.4 多级串联离散点源的互调叠加模型第52-53页
    4.5 基于多级串联离散点源模型的定量分析第53-57页
        4.5.1 多级串联时反射互调的极值分析第53-54页
        4.5.2 多级串联时反射互调和传输互调的比较第54-55页
        4.5.3 多级串联时传输互调的极值分析第55-56页
        4.5.4 多级串联时反射互调的极限形式第56-57页
    4.6 多级串联叠加反射互调的测试与分析第57-58页
    4.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宽带调制信号的无源互调模型第60-72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宽带信号的互调频率分布性质第60-64页
        5.2.1 宽带信号的互调带宽第60-62页
        5.2.2 宽带信号的Ⅰ区左边带互调产物第62-64页
    5.3 宽带信号互调强度特性的分析模型第64-68页
    5.4 宽带调制信号互调特性的仿真模型第68-70页
    5.5 宽带调制信号互调特性的测试验证第70-71页
    5.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无线通信系统共存时的无源互调干扰第72-88页
    6.1 引言第72页
    6.2 无源器件互调抑制能力标准分析第72-75页
        6.2.1 宏站天线第72-74页
        6.2.2 无源器件第74-75页
    6.3 无源互调干扰与话务相关性分析方法第75-76页
    6.4 无线通信系统的无源互调干扰分析第76页
    6.5 国内频谱划分情况第76-86页
        6.5.1 单系统无源互调干扰场景第77-78页
        6.5.2 系统共存时无源互调干扰场景第78-84页
        6.5.3 多系统接入平台无源互调干扰第84-86页
    6.6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88-90页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第88-89页
    7.2 下一步工作第89-90页
缩略语表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4页
附录第104-112页
    附录1 无源互调功率随输入功率变化的测量数据第104-107页
    附录2 宽带互调产物带宽展宽及功率分布的推导第107-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通信中视频编码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HetNet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