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0页 |
1.1 绪论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CO的去除方法 | 第10-11页 |
1.2 CO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1-13页 |
1.2.2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13-15页 |
1.3 CuO-CeO_2催化CO氧化的反应机理 | 第15-16页 |
1.4 CuO-CeO_2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介孔二氧化硅 | 第17-18页 |
1.6 本课题工作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0-24页 |
2.1 实验用试剂、设备以及气体 | 第20-21页 |
2.1.1 试剂与设备 | 第20页 |
2.1.2 实验中所用的气体 | 第20-21页 |
2.2 载体与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页 |
2.2.1 载体的制备方法 | 第21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1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1-22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 | 第21页 |
2.3.2 N_2吸脱附 | 第21-22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2页 |
2.3.4 拉曼光谱(Raman) | 第22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谱(XPS) | 第22页 |
2.3.6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2页 |
2.3.7 程序升温脱附(CO-TPD) | 第22页 |
2.4 催化活性的评价 | 第22-24页 |
第3章 不同介孔二氧化硅载体对CuO-CeO_2的影响 | 第24-36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3.2.1 载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3.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3.3.1 XRD分析 | 第25-26页 |
3.3.2 TEM | 第26-27页 |
3.3.3 N_2吸脱附分析 | 第27-28页 |
3.3.4 Raman分析 | 第28-29页 |
3.3.5 XPS分析 | 第29-31页 |
3.3.6 H_2-TPR分析 | 第31-33页 |
3.3.7 CO-TPD分析 | 第33-34页 |
3.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Cu+Ce)负载量对CuO-CeO_2/MCF的影响 | 第36-48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6页 |
4.2.1 载体的制备 | 第36页 |
4.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页 |
4.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5页 |
4.3.1 XRD分析 | 第36-38页 |
4.3.2 TEM | 第38-39页 |
4.3.3 N_2吸脱附分析 | 第39-40页 |
4.3.4 Raman分析 | 第40-41页 |
4.3.5 XPS分析 | 第41-43页 |
4.3.6 H_2-TPR分析 | 第43-44页 |
4.3.7 CO-TPD分析 | 第44-45页 |
4.4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45-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Cu/Ce以及焙烧温度对CuO-CeO_2/MCF的影响 | 第48-61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5.2.1 载体的制备 | 第48页 |
5.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8页 |
5.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8-49页 |
5.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9-50页 |
5.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0-60页 |
5.4.1 XRD分析 | 第50-51页 |
5.4.2 N_2吸脱附分析 | 第51-53页 |
5.4.3 Raman分析 | 第53-54页 |
5.4.4 XPS分析 | 第54-57页 |
5.4.5 H_2-TPR分析 | 第57-58页 |
5.4.6 CO-TPD分析 | 第58-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