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20页 |
| 1 祖国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 第11-15页 |
| 1.1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分类 | 第11页 |
|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1页 |
| 1.3 骨折的治疗 | 第11-13页 |
| 1.4 小夹板的发展史 | 第13-14页 |
| 1.5 “刘氏骨伤”塑形纸质支架夹板的发展 | 第14-15页 |
| 2 现代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 第15-20页 |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6页 |
| 2.2 桡骨远端的解剖 | 第16-17页 |
| 2.3 骨折的分型 | 第17-18页 |
| 2.4 影像学检查与测量 | 第18页 |
| 2.5 现代医学对骨折的治疗 | 第18-20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0-2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0页 |
| 1.1 一般资料 | 第20页 |
| 1.2 试验设计类型与原则 | 第20页 |
| 2 病例选择 | 第20-21页 |
| 2.1 诊断标准 | 第20页 |
| 2.2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 2.3 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 2.4 试验病例的终止 | 第21页 |
| 2.5 剔除病例 | 第21页 |
| 2.6 脱落病例 | 第21页 |
| 3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 3.1 骨折复位 | 第21-22页 |
| 3.2 骨折夹板外固定 | 第22页 |
| 3.3 随访观察与数据记录 | 第22页 |
| 4 统计学分析 | 第22-23页 |
| 5 研究结果 | 第23-26页 |
| 5.1 各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的基础比较 | 第23页 |
| 5.2 各组患者治疗前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的比较 | 第23页 |
| 5.3 各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的比较 | 第23-24页 |
| 5.4 各组患者夹板外固定后骨折二次移位的情况的比较 | 第24-25页 |
| 5.5 各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 第25页 |
| 5.6 各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的比较 | 第25页 |
| 5.7 各组患者第10周的腕关节功能的评价比较 | 第25-26页 |
| 5.8 各组夹板外固定用时的比较 | 第26页 |
| 6 结论 | 第26-27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7-32页 |
| 1 解剖型纸质支架夹板的特点及优势 | 第27-28页 |
| 2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机制及优势 | 第28页 |
| 3 解剖型纸质支架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 第28-29页 |
| 4 桡骨短缩、尺偏角、掌倾角改变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 4.1 桡骨短缩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 | 第29页 |
| 4.2 尺偏角改变对腕关节的影响 | 第29页 |
| 4.3 掌倾角改变对腕关节的影响 | 第29-30页 |
| 5 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30-31页 |
| 6 研究意义及不足 | 第31-32页 |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附录 | 第35-37页 |
| 1 影像学指标的测量方法 | 第35页 |
| 2 随访记录表 | 第35-3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37-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