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1.1 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 第9页 |
1.1.2 钢铁的主要种类 | 第9-10页 |
1.1.3 钢铁腐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4 钢铁除锈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1.5 钢铁生锈的原因及锈层的主要成分 | 第12-13页 |
1.1.6 钢铁锈蚀的程度及特征 | 第13页 |
1.2 除锈方法简介 | 第13-15页 |
1.2.1 机械法除锈 | 第13-14页 |
1.2.2 化学法除锈 | 第14-15页 |
1.2.3 电化学法除锈 | 第15页 |
1.3 除锈剂的发展及现状 | 第15-17页 |
1.3.1 传统型除锈剂 | 第15页 |
1.3.2 环保型中性除锈剂 | 第15-17页 |
1.4 环保型中性除锈剂的除锈机理 | 第17页 |
1.5 除锈剂性能的评价方法简介 | 第17-18页 |
1.5.1 差量法 | 第17页 |
1.5.2 腐蚀速率法 | 第17-18页 |
1.5.3 直观比较法 | 第18页 |
1.6 除锈剂废液的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1.7.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7.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2 实验原料及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1-22页 |
2.1.3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 除锈剂的制备 | 第22-24页 |
2.2.1 环保型除锈剂配方设计 | 第22-23页 |
2.2.2 除锈剂配方的确定 | 第23-24页 |
2.2.3 除锈剂的制备流程 | 第24页 |
2.3 除锈剂除锈的性能评价 | 第24-29页 |
2.3.1 除锈速率的计算 | 第25页 |
2.3.2 除锈剂黏度的测定 | 第25页 |
2.3.3 极化曲线分析 | 第25-26页 |
2.3.4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6页 |
2.3.5 超声波的空化作用 | 第26页 |
2.3.6 中性除锈剂处理量的考察 | 第26-27页 |
2.3.7 中性除锈剂腐蚀速率的考察 | 第27页 |
2.3.8 自合成添加剂对中性除锈剂的加强作用 | 第27-28页 |
2.3.9 中性除锈剂废液的处理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51页 |
3.1 环保型中性除锈剂的配方确定 | 第29-33页 |
3.1.1 葡萄糖酸钠的加入对除锈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2 葡萄糖酸钠的最佳浓度确定 | 第30-31页 |
3.1.3 探究EDTA-2Na和PEG400M0的加入对除锈剂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4 其他添加剂的加入对除锈剂除锈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3.1.5 除锈剂的最佳配方 | 第32-33页 |
3.2 除锈剂除锈温度的探究 | 第33-34页 |
3.3 外场超声波对除锈剂性能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 不同条件下除锈剂的除锈时间 | 第36-37页 |
3.5 塔菲尔(Tafel)极化曲线 | 第37-39页 |
3.6 除锈后钢板表面形貌 | 第39页 |
3.7 中性除锈处理量与除锈速率变化规律 | 第39-43页 |
3.8 中性除锈剂的腐蚀速率 | 第43页 |
3.9 中性除锈剂废液的处理 | 第43-46页 |
3.9.1 絮凝剂浓度对废液吸光度值的影响 | 第43-45页 |
3.9.2 絮凝剂浓度对废液浊度值的影响 | 第45-46页 |
3.9.3 絮凝剂作用效果讨论 | 第46页 |
3.10 盐酸盐缓冲液作用效果讨论 | 第46-51页 |
3.10.1. 盐酸盐缓冲液的红外图谱 | 第46-47页 |
3.10.2 除锈实验 | 第47-48页 |
3.10.3 不同温度下pH值的测定 | 第48页 |
3.10.4 对金属本体腐蚀速率的考察 | 第48-49页 |
3.10.5 小结 | 第49-51页 |
4 结论 | 第51-52页 |
5 展望 | 第52-53页 |
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3-54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0-61页 |
9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