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吉黑东部斑岩型钼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9页 |
1.1.1 国内外花岗岩和斑岩型钼矿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1.2 吉黑东部成矿花岗岩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7-19页 |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20页 |
1.2.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第20页 |
1.3 论文工作量 | 第20-22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22-33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23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3-25页 |
2.3 区域地层 | 第25-27页 |
2.3.1 前寒武系 | 第25页 |
2.3.2 古生界 | 第25-26页 |
2.3.3 中生界 | 第26-27页 |
2.4 中生代花岗岩及斑岩钼矿床分布的时空特征 | 第27-33页 |
2.4.1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 | 第28-29页 |
2.4.2 佳木斯-兴凯地块 | 第29页 |
2.4.3 那丹哈达地体 | 第29-30页 |
2.4.4 延边地区 | 第30页 |
2.4.5 区域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3-61页 |
3.1 小兴安岭地区斑岩型钼矿床 | 第33-40页 |
3.1.1 鹿鸣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33-37页 |
3.1.2 霍吉河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37-40页 |
3.2 张广才岭地区斑岩型钼矿床 | 第40-49页 |
3.2.1 大黑山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40-44页 |
3.2.2 福安堡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44-47页 |
3.2.3 季德屯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47-49页 |
3.3 延边-东宁地区斑岩型钼矿床 | 第49-61页 |
3.3.1 夹皮沟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49-52页 |
3.3.2 宝山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52-55页 |
3.3.3 刘生店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55-58页 |
3.3.4 砍椽沟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 第58-61页 |
第4章 中生代成矿花岗岩及斑岩型钼矿床形成时代 | 第61-85页 |
4.1 测试方法 | 第61-62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62-83页 |
4.2.1 小兴安岭地区斑岩型钼矿床形成时代 | 第62-68页 |
4.2.2 张广才岭地区斑岩型钼矿床形成时代 | 第68-76页 |
4.2.3 延边-东宁地区斑岩型钼矿床形成时代 | 第76-83页 |
4.3 中生代成矿花岗岩及成矿期次 | 第83-85页 |
第5章 中生代成矿花岗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O同位素组成 | 第85-115页 |
5.1 测试方法 | 第85-86页 |
5.1.1 主量和微量分析方法 | 第85页 |
5.1.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85-86页 |
5.1.3 锆石O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86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86-115页 |
5.2.1 小兴安岭地区斑岩型钼矿床 | 第86-92页 |
5.2.2 张广才岭地区斑岩型钼矿床 | 第92-102页 |
5.2.3 延边-东宁地区斑岩型钼矿床 | 第102-115页 |
第6章 中生代成钼矿花岗岩成因 | 第115-124页 |
6.1 早侏罗世成矿花岗岩成因 | 第115-117页 |
6.2 中侏罗世成矿花岗岩成因 | 第117-122页 |
6.3 早白垩世晚期成矿花岗岩成因 | 第122-124页 |
第7章 中生代斑岩型钼矿床Mo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 第124-140页 |
7.1 测试方法 | 第125-126页 |
7.2 实验结果 | 第126-128页 |
7.3 成矿流体起源、演化与成矿机理研究 | 第128-140页 |
7.3.1 成矿流体性质 | 第128-133页 |
7.3.2 成矿流体起源及演化 | 第133-140页 |
第8章 中生代成岩成矿构造背景 | 第140-145页 |
8.1 早-中侏罗世构造背景 | 第141-143页 |
8.2 早白垩世晚期构造背景 | 第143-145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45-147页 |
9.1 结论 | 第145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9.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7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77-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