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TE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26页 |
1. 抗肿瘤递药系统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1.1 基于EPR效应的纳米被动靶向传输系统 | 第13-15页 |
1.2 主动靶向传输系统 | 第15页 |
1.3 智能纳米载体的靶向传输系统 | 第15-16页 |
2. 有机金属框架(MOFs)的概述 | 第16-19页 |
2.1 MOFs的研究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2.2 NMOFs的研究发展历史 | 第17-18页 |
2.3 MOFs的结构特点 | 第18-19页 |
3. MOFs载药机理及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 | 第19-21页 |
3.1 MOFs载药机理探讨 | 第19-20页 |
3.2 MOFs载药系统的优势 | 第20-21页 |
4. NMOFs的合成方法及在医药方面的应用进展 | 第21-23页 |
4.1 NMOFs的合成方法 | 第21-22页 |
4.2 NMOFs在医药方面的应用进展 | 第22-23页 |
5. 模型药物的选择 | 第23-24页 |
5.1 结构与理化性质 | 第23-24页 |
5.2 作用机制 | 第24页 |
5.3 临床应用 | 第24页 |
6. 本文立题依据及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6页 |
6.1 立题依据 | 第24-25页 |
6.2 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纳米有机金属框架CU-BTC载体的制备和表征 | 第26-53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26页 |
1.1 试剂 | 第26页 |
1.2 仪器 | 第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33页 |
2.1 纳米有机金属框架Cu-BTC的制备 | 第26-32页 |
2.3 溶血性实验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51页 |
3.1 单因素考察溶剂热法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3.2 单因素考察室温配位调控法影响因素 | 第36-46页 |
3.3 有机金属框架的表征 | 第46-50页 |
3.4 溶血性实验 | 第50-51页 |
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载药纳米有机金属框架的制备 | 第53-70页 |
1 材料 | 第53页 |
1.1 药品和试剂 | 第53页 |
1.2 仪器 | 第53页 |
2 方法 | 第53-58页 |
2.1 5-FU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3-55页 |
2.3 制备方法的考察 | 第55-57页 |
2.4 载药有机金属框架冻干工艺的研究 | 第57-58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58-68页 |
3.1 5-FU方法学考察 | 第58-61页 |
3.2 5-FU-CU-BTC制备方法考察 | 第61-68页 |
3.3 载药有机金属框架冻干剂型研究 | 第68页 |
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5-FU-CU-BTC表征及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 第70-79页 |
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0页 |
2. 方法 | 第70-73页 |
2.1 5-FU-Cu-BTC表征 | 第70-71页 |
2.2 5-FU-Cu-BTC体外释放的研究 | 第71-73页 |
3. 结果 | 第73-77页 |
3.1 5-FU-Cu-BTC 的表征 | 第73-75页 |
3.2 5-FU-Cu-BTC 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75-77页 |
4.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5-FU-CU-BTC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的研究 | 第79-93页 |
1. 材料 | 第79页 |
1.1 药品和试剂 | 第79页 |
1.2 仪器 | 第79页 |
2. 方法 | 第79-83页 |
2.1 载药有机金属框架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79-81页 |
2.2 细胞摄取方面的研究 | 第81-83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83-91页 |
3.1 细胞形态学观测 | 第83-84页 |
3.2 细胞抑制率测定 | 第84-87页 |
3.3 荧光倒置显微镜定性测定载药荧光有机金属框架的细胞摄取 | 第87-88页 |
3.4 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细胞摄取率 | 第88-91页 |
4. 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3-94页 |
第七章 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8页 |
个人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