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及释义对照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多智能体网络系统中群体行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6页 |
1.2 多智能体网络系统群体行为的研究现状及数学模型 | 第16-21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1.4 预备知识 | 第23-27页 |
1.4.1 图论的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1.4.2 Lyapunov稳定性定理及相关引理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具有非线性性质的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27-51页 |
2.1 无时延的具有非线性性质的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27-39页 |
2.1.1 问题描述 | 第27-30页 |
2.1.2 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30-35页 |
2.1.3 仿真分析 | 第35-39页 |
2.2 有时延的具有非线性性质的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39-47页 |
2.2.1 问题描述 | 第39-41页 |
2.2.2 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41-46页 |
2.2.2.1 无向加权通信网络 | 第41-46页 |
2.2.3 仿真分析 | 第46-4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7-51页 |
第三章 受外源影响的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51-79页 |
3.1 无时滞的受外源影响的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51-64页 |
3.1.1 问题描述 | 第51-53页 |
3.1.2 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53-61页 |
3.1.2.1 二次型吸引与排斥源 | 第58-59页 |
3.1.2.2 高斯型吸引与排斥源 | 第59-61页 |
3.1.3 仿真分析 | 第61-64页 |
3.2 有时滞的受外源影响的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64-77页 |
3.2.1 问题描述 | 第64-66页 |
3.2.2 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66-73页 |
3.2.2.1 多智能体与中心的关系 | 第66-70页 |
3.2.2.2 二次型吸引与排斥源 | 第70-72页 |
3.2.2.3 高斯型吸引与排斥源 | 第72-73页 |
3.2.3 仿真分析 | 第73-77页 |
3.2.3.1 二次型吸引与排斥源的仿真 | 第75页 |
3.2.3.2 高斯型吸引与排斥源的仿真 | 第75-7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带领航者的受外源影响的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79-107页 |
4.1 带领航者的无时滞的受外源影响的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79-94页 |
4.1.1 问题描述 | 第80-82页 |
4.1.2 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82-87页 |
4.1.3 多智能体系统在平面型源和高斯型源下的运动分析 | 第87-90页 |
4.1.3.1 平面型吸引与排斥源 | 第87-88页 |
4.1.3.2 高斯型吸引与排斥源 | 第88-90页 |
4.1.4 仿真分析 | 第90-94页 |
4.2 带领航者带时滞且受外源影响的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94-105页 |
4.2.1 问题描述 | 第94-96页 |
4.2.2 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96-104页 |
4.2.2.1 高斯型吸引与排斥源 | 第102-104页 |
4.2.3 仿真分析 | 第104-10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7-111页 |
5.1 总结 | 第107-108页 |
5.2 展望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工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