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7-32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7-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2.1 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论述 | 第20-24页 |
1.2.2 有关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论述 | 第24-2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8-32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8-30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30-32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32-4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32-36页 |
2.1.1 艺术、艺术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 | 第32-34页 |
2.1.2 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艺术教育功能 | 第34-35页 |
2.1.3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形成 | 第35页 |
2.1.4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失调与功能调适 | 第35-3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6-45页 |
2.2.1 系统理论 | 第36-39页 |
2.2.2 功能理论 | 第39-44页 |
2.2.3 需求理论 | 第44-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分析——需求主体的视角 | 第47-68页 |
3.1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需求主体 | 第47-48页 |
3.1.1 需求主体的界定 | 第47-48页 |
3.1.2 需求主体的交融与竞争 | 第48页 |
3.2 个人发展视角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功能 | 第48-55页 |
3.2.1 专业学习者的社会化发展 | 第49-51页 |
3.2.2 专业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 | 第51-55页 |
3.3 社会发展视角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功能 | 第55-62页 |
3.3.1 社会文化系统 | 第55-58页 |
3.3.2 社会经济系统 | 第58-60页 |
3.3.3 社会政治系统 | 第60-62页 |
3.4 艺术学科视角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功能 | 第62-67页 |
3.4.1 艺术知识的发展 | 第62-65页 |
3.4.2 艺术学术组织发展 | 第65-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演变 | 第68-86页 |
4.1 新中国建立前的高等艺术教育功能 | 第68-71页 |
4.1.1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初现 | 第68-69页 |
4.1.2 几种高等艺术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功能 | 第69-71页 |
4.2 新中国建立后的高等艺术教育功能 | 第71-84页 |
4.2.1 初建期的高等艺术教育功能 | 第71-73页 |
4.2.2 恢复期的高等艺术教育功能 | 第73-75页 |
4.2.3 拓展期的高等艺术教育功能 | 第75-77页 |
4.2.4 高速发展期的高等艺术教育功能 | 第77-8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5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形成过程的系统分析与模型 | 第86-102页 |
5.1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形成的过程 | 第86-87页 |
5.1.1 功能预期 | 第86页 |
5.1.2 功能实施 | 第86页 |
5.1.3 功能效果 | 第86-87页 |
5.2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形成过程的系统及要素分析 | 第87-93页 |
5.2.1 需求系统及其要素 | 第87-89页 |
5.2.2 供给系统及其要素 | 第89-92页 |
5.2.3 检测系统及其要素 | 第92-93页 |
5.3 系统各要素的博弈与协调 | 第93-97页 |
5.3.1 各要素的博弈 | 第93-95页 |
5.3.2 各要素的协调 | 第95-97页 |
5.4 功能形成过程中各系统的作用 | 第97-99页 |
5.4.1 需求系统的动力驱动 | 第97-98页 |
5.4.2 供给系统的实施运作 | 第98-99页 |
5.4.3 检测系统的评估反馈 | 第99页 |
5.5 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形成系统的动态关系模型 | 第99-10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失调现象及成因 | 第102-115页 |
6.1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失调现象 | 第102-107页 |
6.1.1 个体功能的失调 | 第102-103页 |
6.1.2 社会功能的失调 | 第103页 |
6.1.3 供给系统的功能失调现象 | 第103-105页 |
6.1.4 艺术人才的供求结构失衡 | 第105-107页 |
6.2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功能失调的成因 | 第107-114页 |
6.2.1 需求系统各主体需求导向的偏差 | 第107-109页 |
6.2.2 供给系统各主体职责的缺失 | 第109-114页 |
6.2.3 检测系统的不完善 | 第11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7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功能调适的对策 | 第115-124页 |
7.1 改善和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 第115-118页 |
7.1.1 推动制度建设 | 第115-116页 |
7.1.2 调控结构布局 | 第116-118页 |
7.2 实行自主管理,加强艺术院校的自身建设 | 第118-121页 |
7.2.1 明确各类艺术院校的定位 | 第118-119页 |
7.2.2 提高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 第119-120页 |
7.2.3 建立完善的学生选拔制度 | 第120页 |
7.2.4 开展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 | 第120-121页 |
7.3 构建合理的评估体系 | 第121-124页 |
7.3.1 明确评估体系中诸要素的责权分配 | 第121-122页 |
7.3.2 精心运作评估的各个环节 | 第122-124页 |
8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4-128页 |
8.1 结论 | 第124-125页 |
8.2 创新点 | 第125-128页 |
8.2.1 创新点一 | 第125-126页 |
8.2.2 创新点二 | 第126页 |
8.2.3 创新点三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