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基于金属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发展 | 第12-23页 |
1.2.1 LSPR生物传感 | 第14-18页 |
1.2.2 LSPR化学传感 | 第18-22页 |
1.2.3 展望 | 第22-23页 |
1.3 基于金属纳米颗粒的荧光传感发展 | 第23-31页 |
1.3.1 “turn-on”荧光传感 | 第23-27页 |
1.3.2 “turn-off”荧光传感 | 第27-31页 |
1.3.3 展望 | 第31页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1页 |
第二章 单颗粒银纳米立方体探针的制备及其对早期肺癌标志物miRNA的实时监测 | 第41-56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2.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42-43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2.2.3 AgNCs的合成、固定和分析 | 第43-44页 |
2.2.4 巯基ssDNA的修饰 | 第44页 |
2.2.5 AgNC-ssDNA探针对miR-21的检测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2.3.1 AgNCs的表征 | 第45页 |
2.3.2 AgNC-ssDNA探针对miR-21的检测机理 | 第45-49页 |
2.3.3 AgNCs尺寸对miR-21检测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4 AgNC-ssDNA探针对miR-21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测定 | 第50-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第三章 单颗粒金银核壳纳米立方体探针的制备及其对miRNA单分子水平的检测和逻辑门的构建 | 第56-88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62页 |
3.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57-59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59-60页 |
3.2.3 Au@Ag NCs的合成、固定和分析 | 第60-61页 |
3.2.4 tsDNA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 第61页 |
3.2.5 tsDNA对Au@Ag NCs的修饰 | 第61页 |
3.2.6 Au@Ag NC-tsDNA探针对miR-21的检测 | 第61-62页 |
3.2.7 Au@Ag NC-tsDNA探针对核酸内切酶活性的检测 | 第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81页 |
3.3.1 Au@Ag NCs的表征 | 第62-64页 |
3.3.2 tsDNA形成的表征 | 第64-65页 |
3.3.3 tsDNA在Au@Ag NCs表面的组装 | 第65-66页 |
3.3.4 基于Au@Ag NC-tsDNA探针构建的miRNA传感器 | 第66-73页 |
3.3.5 基于Au@Ag NC-tsDNA探针的核酸内切酶反应 | 第73-75页 |
3.3.6 基于Au@Ag NC-tsDNA探针构筑的逻辑门 | 第75-80页 |
3.3.7 基于Au@Ag NC-tsDNA探针构筑的生物存储器 | 第80-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第四章 基于单层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纳米片探针的制备及其对DNA的双元检测 | 第88-107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9-91页 |
4.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89-90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90页 |
4.2.3 TMD纳米片的制备 | 第90-91页 |
4.2.4 TEM和AFM成像 | 第91页 |
4.2.5 荧光DNA检测 | 第9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3页 |
4.3.1 单层TMD纳米片的表征 | 第91-93页 |
4.3.2 TMD纳米片浓度对染料分子荧光信号的影响 | 第93-94页 |
4.3.3 基于三种单层TMD纳米片构建的DNA传感器对靶分子DNA的检测 | 第94-98页 |
4.3.4 基于三种单层TMD纳米片构建的DNA传感器对靶分子DNA的灵敏度测定 | 第98-101页 |
4.3.5 基于单层TaS_2纳米片构建的DNA传感器对靶分子DNA的双元检测 | 第101-102页 |
4.3.6 基于单层TaS_2纳米片构建的DNA传感器对靶分子DNA的特异性检测 | 第102-10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第五章 基于DNA为合成模板的银纳米簇探针的制备及其对DNA的双元检测 | 第107-121页 |
5.1 引言 | 第107-10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9-110页 |
5.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109页 |
5.2.2 主要仪器 | 第109-110页 |
5.2.3 以DNA为合成模板的荧光Ag NCs的制备及对DNA的检测 | 第110页 |
5.2.4 荧光双元DNA检测 | 第11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6页 |
5.3.1 绿光Ag NCs和橙光Ag NCs的表征 | 第110-111页 |
5.3.2 缓冲液pH值对构建DNA荧光传感器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3.3 基于绿光Ag NCs的MB探针对H1N1的检测 | 第112-113页 |
5.3.4 基于橙光Ag NCs的MB探针对H5N1的检测 | 第113-114页 |
5.3.5 基于荧光Ag NCs的MB探针对H1N1和H5N1的特异性检测 | 第114-115页 |
5.3.6 基于荧光Ag NCs的MB探针对H1N1和H5N1的双元检测 | 第115-11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7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21-12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26-127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27-129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29-130页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