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砂岩储层构型 | 第11-15页 |
1.2.2 地震储层构型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9-22页 |
1.4.1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9-20页 |
1.4.2 技术成果 | 第20页 |
1.4.3 应用成果 | 第20页 |
1.4.4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储层不连续界线及其分类 | 第22-29页 |
2.1 不连续界线定义 | 第22页 |
2.2 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线分类 | 第22-25页 |
2.2.1 不连续界线类型 | 第22-23页 |
2.2.2 不连续界线分类方案 | 第23-25页 |
2.3 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线识别 | 第25-29页 |
2.3.1 不连续界线岩性响应 | 第25页 |
2.3.2 不连续界线电性响应 | 第25-27页 |
2.3.3 不连续界线规模特征 | 第27-28页 |
2.3.4 不连续界线综合标识 | 第28-29页 |
第3章 储层不连续界线油藏响应特征 | 第29-47页 |
3.1 不连续界线油藏响应特征概述 | 第29-31页 |
3.1.1 河流相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29页 |
3.1.2 河流相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3.2 不连续界线试井响应特征 | 第31-37页 |
3.2.1 断层识别特征 | 第31-32页 |
3.2.2 多砂体叠置识别规律 | 第32-34页 |
3.2.3 不连续界线试井机理模型 | 第34页 |
3.2.4 不连续界线试井曲线响应特征 | 第34-37页 |
3.3 不连续界线动态响应特征 | 第37-47页 |
3.3.1 不连续界线数值模拟模型 | 第37-38页 |
3.3.2 不连续界线动态响应及剩余油分布 | 第38-45页 |
3.3.3 不连续界线类型连通性及布井方向 | 第45-47页 |
第4章 储层不连续界线地震响应特征 | 第47-60页 |
4.1 渤海明化镇组下段岩石物理参数特征 | 第47-49页 |
4.1.1 明化镇组下段地层砂、泥岩速度密度规律 | 第47-48页 |
4.1.2 明化镇组下段河流相储层沉积微相速度密度统计 | 第48-49页 |
4.2 河流相砂体反射系数相及地震响应特征 | 第49-57页 |
4.2.1 河流相砂体反射系数相分类 | 第49-54页 |
4.2.2 基于反射系数相的地震响应特征规律 | 第54-57页 |
4.3 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线类型地震响应特征 | 第57-60页 |
4.3.1 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线类型地震正演模型 | 第57页 |
4.3.2 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线类型地震响应特征 | 第57-60页 |
第5章 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线预测方法研究 | 第60-104页 |
5.1 不连续界线预测难点及对策 | 第60-61页 |
5.2 保边去噪及界线增强处理方法 | 第61-70页 |
5.2.1 基于多步中值滤波算法(MSM)的保边去噪技术 | 第61-65页 |
5.2.2 基于边缘保持滤波算法(EPS)的界线增强处理技术 | 第65-70页 |
5.3 短时窗波形结构类地震属性提取技术 | 第70-85页 |
5.3.1 方法原理 | 第70-74页 |
5.3.2 模型实例 | 第74-78页 |
5.3.3 噪音分析 | 第78-85页 |
5.4 储层地震不连续性预测技术 | 第85-104页 |
5.4.1 基于梯度结构张量的地震不连续性计算方法 | 第85-90页 |
5.4.2 基于局部结构熵算法的地震不连续性计算方法 | 第90-94页 |
5.4.3 基于曲率体的地震不连续性计算方法 | 第94-100页 |
5.4.4 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线识别精度 | 第100-104页 |
第6章 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线表征方法研究 | 第104-128页 |
6.1 不连续界线精细地震解释关键技术点 | 第104-105页 |
6.1.1 储层不连续界线分析窗口 | 第104-105页 |
6.1.2 储层不连续界线包络结构解释方法 | 第105页 |
6.2 河流相砂体不连续界线精细预测方法 | 第105-109页 |
6.2.1 河流相砂体不连续界线敏感属性提取分析 | 第105-107页 |
6.2.2 河流相砂体不连续界线地震属性融合解释方法 | 第107-109页 |
6.3 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线综合表征方法 | 第109-128页 |
6.3.1 “差异放大”理念下沉积旋回半自动识别技术 | 第109-112页 |
6.3.2 河道参数定量表征技术 | 第112-119页 |
6.3.3 基于不连续界线的井间对比方法 | 第119-121页 |
6.3.4 基于不连续界线的复合砂体构型解剖方法 | 第121-124页 |
6.3.5 多因素综合地质作图 | 第124-126页 |
6.3.6 不连续界线连通程度分析方法 | 第126-128页 |
第7章 不连续界线技术应用研究 | 第128-136页 |
7.1 渤海河流相砂岩油藏应用研究 | 第128-132页 |
7.1.1 QHD油田概况 | 第128页 |
7.1.2 油水关系分析 | 第128-129页 |
7.1.3 注采关系判断 | 第129-131页 |
7.1.4 剩余油分布预测 | 第131-132页 |
7.2 海相三角洲砂岩油藏应用探索 | 第132-136页 |
7.2.1 XJ油田概况 | 第132-133页 |
7.2.2 不连续界线地震响应及预测 | 第133-134页 |
7.2.3 不连续界线对于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 第134-136页 |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36-138页 |
8.1 结论 | 第136页 |
8.2 建议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