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引言 | 第10-14页 |
1.1.1 荧光探针概述 | 第10-11页 |
1.1.2 荧光探针的识别原理 | 第11-13页 |
1.1.3 近红外荧光探针 | 第13-14页 |
1.2 检测硒代半胱氨酸(Sec)的荧光探针 | 第14-17页 |
1.2.1 检测Sec的意义 | 第14页 |
1.2.2 检测Sec的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 检测HSO_3~-/SO_3~(2-)的荧光探针 | 第17-29页 |
1.3.1 检测HSO_3~-/SO_3~(2-)的意义 | 第17页 |
1.3.2 基于双键加成识别HSO_3~-/SO_3~(2-)的荧光探针 | 第17-23页 |
1.3.3 基于醛基加成识别HSO_3~-/SO_3~(2-)的荧光探针 | 第23-25页 |
1.3.4 基于乙酰丙酸反应识别HSO_3~-/SO_3~(2-)的荧光探针 | 第25-27页 |
1.3.5 基于开关环反应识别HSO_3~-/SO_3~(2-)的荧光探针 | 第27-29页 |
1.4 本文的立题思想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基于苯并吡喃腈的硒代半胱氨酸(Sec)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31-48页 |
2.1 设计思路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2.2.2 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 第33-34页 |
2.2.3 溶液的配制以及光谱性能的研究环境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7页 |
2.3.1 Probe 1检测Sec性能研究 | 第34-35页 |
2.3.2 Probe 1检测Sec灵敏度研究 | 第35-38页 |
2.3.3 pH对Probe 1检测Sec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4 Probe 1检测Sec选择性与竞争性研究 | 第39-41页 |
2.3.5 Probe 1检测Sec识别机理的研究 | 第41-43页 |
2.3.6 Probe 1的实际应用研究 | 第43-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基于氮杂香豆素衍生物的HSO_3~-/SO_3~(2-)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48-66页 |
3.1 设计思路 | 第48-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3.2.2 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0页 |
3.2.3 溶液的配制以及光谱性能的研究环境 | 第50-51页 |
3.2.4 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5页 |
3.3.1 Probe 2检测HSO_3~-的初步测试 | 第51-53页 |
3.3.2 Probe 2检测HSO_3~-灵敏度研究 | 第53-58页 |
3.3.3 pH对Probe 2检测HSO_3~-的影响 | 第58页 |
3.3.4 Probe 2检测HSO_3~-选择性与竞争性研究 | 第58-61页 |
3.3.5 Probe 2检测HSO_3~-识别机理的研究 | 第61-63页 |
3.3.6 Probe 2的实际应用研究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附录 中间体及探针的结构表征谱图 | 第77-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