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拟选课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1.2 本文研究对象的依据 | 第13-16页 |
1.2.1 离心式压缩机简介 | 第13-14页 |
1.2.2 往复式压缩机简介 | 第14页 |
1.2.3 两种不同的往复式压缩机对比 | 第14-15页 |
1.2.4 迷宫式密封的特点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页 |
1.4 拟选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5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数值模拟理论 | 第19-25页 |
2.1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及应用 | 第19-20页 |
2.2 数值模拟的求解过程 | 第20页 |
2.3 离散化方法的概述 | 第20页 |
2.4 各种离散格式的对比 | 第20-21页 |
2.5 流场求解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2.6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22-23页 |
2.7 网格和边界条件的建立 | 第23-24页 |
2.7.1 网格 | 第23页 |
2.7.2 边界条件 | 第23-2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流固耦合和动网格技术 | 第25-33页 |
3.1 流固耦合计算 | 第25页 |
3.2 耦合方法 | 第25-26页 |
3.2.1 直接耦合解法和顺序耦合解法的选择 | 第25-26页 |
3.2.2 单向流固耦合和双向流固耦合 | 第26页 |
3.3 流体控制方程和固体控制方程 | 第26-27页 |
3.3.1 流体控制方程 | 第26-27页 |
3.3.2 固体控制方程 | 第27页 |
3.3.3 流固耦合方程 | 第27页 |
3.4 网格映射和数据交换类型 | 第27-28页 |
3.5 流固耦合分析的主要步骤 | 第28-30页 |
3.6 动网格技术 | 第30-32页 |
3.6.1 动网格简介 | 第30页 |
3.6.2 FLUENT中动网格模型的兼容性 | 第30页 |
3.6.3 体网格再生方法 | 第30-31页 |
3.6.4 动网格的设定 | 第31页 |
3.6.5 In-Cylinder的设置 | 第31-3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利用动网格求解压缩过程的温度 | 第33-47页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4.2 求解步骤 | 第34-38页 |
4.2.1 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34-36页 |
4.2.2 湍流k-ε 模型方程 | 第36页 |
4.2.3 动网格守恒方程 | 第36-37页 |
4.2.4 压缩机绝热压缩公式 | 第37-38页 |
4.3 网格的划分 | 第38页 |
4.4 物性参数表 | 第38-41页 |
4.4.1 甲烷的物性参数 | 第39页 |
4.4.2 网格边界条件设定 | 第39页 |
4.4.3 曲柄连杆参数设置 | 第39-40页 |
4.4.4 初始压缩条件的设置 | 第40-41页 |
4.5 动网格预览图 | 第41-42页 |
4.6 压缩过程温度压力图 | 第42-45页 |
4.6.1 一级气缸温度压力图 | 第42-43页 |
4.6.2 二级气缸温度压力图 | 第43-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单级气缸的温度和应力分析 | 第47-73页 |
5.1 单级气缸的建模 | 第47-49页 |
5.2 单级气缸划分网格 | 第49-51页 |
5.3 单级气缸FLUENT温度场模拟 | 第51-55页 |
5.3.1 求解边界条件 | 第52页 |
5.3.2 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 | 第52-55页 |
5.4 物性参数及相关参数表 | 第55-56页 |
5.4.1 气缸物性参数表 | 第55页 |
5.4.2 温度边界条件 | 第55页 |
5.4.3 可变参数表 | 第55-56页 |
5.4.4 乙二醇水溶液导热系数表 | 第56页 |
5.5 单级气缸温度应力云图 | 第56-68页 |
5.5.1 不同隔冷液流速下底面的温度云图 | 第60-61页 |
5.5.2 不同隔冷液流速下底面的应力云图 | 第61-63页 |
5.5.3 气缸整体的变形量和应力云图随隔冷液流速的变化 | 第63-67页 |
5.5.4 其他几个流速的温度应力云图 | 第67-68页 |
5.6 不同隔冷液温度下底面的温度应力云图 | 第68-7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双级气缸的温度和应力分析 | 第73-87页 |
6.1 双级气缸的建模 | 第73-74页 |
6.2 网格划分图 | 第74-75页 |
6.3 双级气缸FLUENT模拟温度云图 | 第75-82页 |
6.3.1 双级气缸未通入和通入隔冷液后的温度云图 | 第75-79页 |
6.3.2 双级气缸缸体的温度云图 | 第79-81页 |
6.3.3 双级气阀温度云图 | 第81-82页 |
6.3.4 双级流道的温度云图 | 第82页 |
6.4 双级气缸热应力和气缸的变形量 | 第82-86页 |
6.4.1 未通入隔冷液时双级气缸的热应力分布云图 | 第82-83页 |
6.4.2 通入隔冷液后双级气缸的热应力分布云图 | 第83-84页 |
6.4.3 未通入隔冷液时双级气缸底面的热应力分布云图 | 第84页 |
6.4.4 通入隔冷液后双级气缸底面的热应力分布云图 | 第84-85页 |
6.4.5 未通入隔冷液时双级气缸的变形量分布云图 | 第85页 |
6.4.6 通入隔冷液后双级气缸的变形量分布云图 | 第85-8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1 结论 | 第87-88页 |
2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