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前言 | 第11-19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6页 |
| 1.2.1 岩浆热液型金矿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白云金矿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3 存在问题 | 第16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 1.5 取得的成果 | 第18-19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39页 |
|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 第19-20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20-23页 |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3-34页 |
| 2.3.1 区域岩浆岩特征 | 第23-27页 |
| 2.3.2 双顶沟岩体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 第27-34页 |
| 2.4 区域构造 | 第34-37页 |
| 2.4.1 褶皱构造 | 第35-36页 |
| 2.4.2 断裂构造 | 第36页 |
| 2.4.3 推覆构造 | 第36-37页 |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第37-38页 |
| 2.6 区域矿产 | 第38-39页 |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9-58页 |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9-43页 |
| 3.1.1 地层 | 第39-40页 |
| 3.1.2 岩浆岩 | 第40-41页 |
| 3.1.3 构造 | 第41-43页 |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第43-52页 |
| 3.2.1 矿体特征 | 第43-47页 |
| 3.2.2 矿石特征 | 第47-51页 |
| 3.2.3 成矿阶段 | 第51-52页 |
| 3.3 围岩蚀变 | 第52-55页 |
| 3.3.1 蚀变类型 | 第52-54页 |
| 3.3.2 蚀变分带 | 第54页 |
| 3.3.3 蚀变过程中的物质迁移 | 第54-55页 |
| 3.4 金的赋存状态 | 第55页 |
| 3.5 成矿流体特征 | 第55-58页 |
| 4 矿区脉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58-73页 |
| 4.1 岩相学特征 | 第58-60页 |
| 4.2 年代学特征 | 第60-66页 |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66-73页 |
| 4.3.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67-70页 |
| 4.3.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 第70-73页 |
| 5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73-82页 |
| 5.1 钾长石矿物化学特征 | 第73-78页 |
| 5.2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 第78-82页 |
| 6 矿床成因 | 第82-89页 |
| 6.1 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 | 第82-83页 |
| 6.2 成矿物质来源 | 第83-86页 |
| 6.2.1 成矿元素Au的来源 | 第83-84页 |
| 6.2.2 硫、铅的来源 | 第84-86页 |
| 6.2.3 成矿流体的来源 | 第86页 |
| 6.3 成矿机制讨论 | 第86-87页 |
| 6.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87-89页 |
| 7 结论 | 第89-92页 |
| 7.1 结论 | 第89-91页 |
| 7.2 存在问题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