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我国社区戒毒制度反思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戒毒理念 | 第16页 |
2.1.2 社区戒毒 | 第16-17页 |
2.1.3 社区戒毒制度 | 第17页 |
2.1.4 毒品法庭 | 第17-18页 |
2.2 理论支撑——福利多元主义 | 第18-21页 |
2.2.1 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 | 第18-19页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的内涵 | 第19页 |
2.2.3 福利多元主义的特点 | 第19-21页 |
3 我国社区戒毒制度概述 | 第21-27页 |
3.1 我国社区戒毒制度的立法演进 | 第21-23页 |
3.1.1 《禁毒法》颁布前 | 第21-22页 |
3.1.2 《禁毒法》颁布至今 | 第22-23页 |
3.2 社区戒毒制度辨析 | 第23-25页 |
3.2.1 社区戒毒制度性质 | 第23-24页 |
3.2.2 社区戒毒制度的特点 | 第24-25页 |
3.3 社区戒毒制度现行规定分析 | 第25-27页 |
3.3.1 决定主体 | 第25页 |
3.3.2 适用对象 | 第25页 |
3.3.3 处遇程序 | 第25-27页 |
4 我国社区戒毒制度缺陷 | 第27-32页 |
4.1 制度实践背离戒毒理念 | 第27-29页 |
4.1.1 “医疗模式”戒毒理念 | 第27-28页 |
4.1.2 “道德模式”实践 | 第28-29页 |
4.2 国家机关与社会实体分权不均 | 第29-32页 |
4.2.1 公安机关职能定位不清 | 第29-30页 |
4.2.2 国家“重打击轻预防” | 第30-31页 |
4.2.3 社会参与不足 | 第31-32页 |
5 福利多元主义对我国社区戒毒制度的借鉴 | 第32-35页 |
5.1 福利供给主体多元化 | 第32-33页 |
5.2 转变政府角色 | 第33-34页 |
5.3 社会各主体的民主参与 | 第34-35页 |
6 福利多元主义下社区戒毒的域外实践 | 第35-44页 |
6.1 毒品法庭概述 | 第35-37页 |
6.1.1 毒品法庭的发展 | 第35-36页 |
6.1.2 毒品法庭的现状 | 第36-37页 |
6.2 美国毒品法庭的具体要素 | 第37-41页 |
6.2.1 适用原则 | 第37-38页 |
6.2.2 处遇团队 | 第38-40页 |
6.2.3 程序构造 | 第40-41页 |
6.3 美国毒品法庭与我国社区戒毒制度的差异 | 第41-44页 |
6.3.1 “问题导向”与“预设制度” | 第41-42页 |
6.3.2 “自由选择”与“间接强制” | 第42页 |
6.3.3 “多元化处遇”与“单一性实践” | 第42-44页 |
7 社区戒毒制度的完善措施 | 第44-52页 |
7.1 准确界定政府职能 | 第44-48页 |
7.1.1 细化社区戒毒相关法律规定 | 第44-46页 |
7.1.2 建立社区戒毒评估和奖励机制 | 第46-47页 |
7.1.3 完善社区戒毒财政制度 | 第47-48页 |
7.2 实现社会多元力量参与 | 第48-52页 |
7.2.1 发动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戒毒工作 | 第48-49页 |
7.2.2 鼓励企业参与社区戒毒合作 | 第49-50页 |
7.2.3 招募社区戒毒志愿者 | 第50-51页 |
7.2.4 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