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纯电动汽车绿色属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纯电动汽车的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2.1 目的第11页
        1.2.2 意义第11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1-12页
    1.4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2-13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第13-14页
第2章 纯电动汽车概述第14-27页
    2.1 纯电动汽车的定义第14页
    2.2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组成第14-18页
        2.2.1 电源第15-16页
        2.2.2 电动机调速控制装置第16-17页
        2.2.3 传动装置第17页
        2.2.4 行驶装置第17页
        2.2.5 转向装置第17页
        2.2.6 制动装置第17-18页
    2.3 纯电动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8-22页
        2.3.1 国外发展现状第18-20页
        2.3.2 国内发展现状第20-22页
    2.4 纯电动汽车的优点与缺点及发展策略第22-26页
        2.4.1 纯电动汽车的优点第22-24页
        2.4.2 纯电动汽车的缺点第24-25页
        2.4.3 纯电动汽车发展的策略第25-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纯电动汽车的绿色属性第27-50页
    3.1 绿色属性概述第27-28页
        3.1.1 属性与绿色属性第27页
        3.1.2 绿色属性体系第27-28页
    3.2 资源属性第28-30页
        3.2.1 材料资源第28-30页
        3.2.2 设备资源第30页
        3.2.3 人力资源第30页
    3.3 能源属性第30-35页
        3.3.1 能源类型第31-33页
        3.3.2 能源利用及储能反馈第33-34页
        3.3.3 能源消耗第34-35页
    3.4 时间属性第35-42页
        3.4.1 生产率第36页
        3.4.2 产品开发周期第36-39页
        3.4.3 产品生命周期第39页
        3.4.4 可拆卸设计第39-41页
        3.4.5 快速充电第41-42页
        3.4.6 续驶能力第42页
        3.4.7 产品换代第42页
    3.5 经济属性第42-44页
        3.5.1 生产成本第43页
        3.5.2 使用成本第43页
        3.5.3 维修成本第43-44页
        3.5.4 管理成本第44页
        3.5.5 社会成本第44页
    3.6 环境属性第44-47页
        3.6.1 大气污染第44-45页
        3.6.2 噪声污染第45-46页
        3.6.3 固体污染第46页
        3.6.4 水体污染第46-47页
    3.7 人性化属性第47-49页
        3.7.1 人机交互系统第47-48页
        3.7.2 安全性第48页
        3.7.3 舒适性第48页
        3.7.4 美学因素第48-49页
        3.7.5 文化因素第49页
    3.8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纯电动汽车绿色属性设计方案实施第50-63页
    4.1 绿色属性设计方案的准则界定第50页
    4.2 纯电动汽车绿色属性设计准则的内容第50页
    4.3 通用设计准则第50-57页
        4.3.1 资源准则第51-53页
        4.3.2 污染排放准则第53-54页
        4.3.3 人体健康与安全准则第54页
        4.3.4 技术准则第54-55页
        4.3.5 可拆卸化设计准则第55-57页
        4.3.6 经济性准则第57页
    4.4 专用设计准则第57-58页
    4.5 绿色属性评价方法第58-62页
        4.5.1 多种设计方案的评价第58-59页
        4.5.2 LCA评价方法第59-61页
        4.5.3 模糊层次评价方法第61-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我国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改进方向第63-72页
    5.1 基础设施建设第63-64页
        5.1.1 充电站第63页
        5.1.2 停车位充电桩第63-64页
        5.1.3 维修场所第64页
    5.2 动力电池技术的改善第64-65页
    5.3 车网融合第65-68页
    5.4 新型轻质材料第68-70页
        5.4.1 金属类轻质材料第69-70页
        5.4.2 非金属轻质材料第70页
    5.5 发挥政策扶持推动作用第70-71页
        5.5.1 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和建设第70页
        5.5.2 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力度第70-71页
    5.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2-73页
    6.1 总结第72页
    6.2 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附录图表第77-7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恶意代码相似度匹配计算与电力App安全测试系统研究
下一篇:实时信息处理中多模式串匹配算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