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高等学校论文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1 国内相关研究第16-17页
        1.3.2 国外相关研究第17-19页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第19-22页
        1.4.1 研究范围第19-20页
        1.4.2 相关概念第20-22页
    1.5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6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现状分析第24-41页
    2.1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发展历程第24-27页
        2.1.1 20年代至建国时期第24-25页
        2.1.2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第25-26页
        2.1.3 改革开放至今第26-27页
    2.2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功能第27-30页
        2.2.1 空间再利用第27-29页
        2.2.2 激活空间活力第29页
        2.2.3 丰富空间层次第29-30页
    2.3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的分类第30-36页
        2.3.1 按交通冗余空间的开放形式分类第30-31页
        2.3.2 按冗余空间的功能分类第31-33页
        2.3.3 按冗余空间的位置分类第33-36页
    2.4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特性第36-39页
        2.4.1 模糊性第36-38页
        2.4.2 过渡性第38-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使用主体及案例分析第41-64页
    3.1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活动情况第41-46页
        3.1.1 使用主体的空间需求第41-43页
        3.1.2 使用主体的活动类型第43-46页
        3.1.3 使用主体的活动特点第46页
    3.2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的活动数量和持续时间第46-49页
        3.2.1 活动数量第47-49页
        3.2.2 持续时间第49页
    3.3 长三角地区高校交通冗余空间案例分析第49-63页
        3.3.1 调研案例选取依据第49-50页
        3.3.2 调研方法第50页
        3.3.3 调研案例分析第50-62页
        3.3.4 案例总结第62-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第64-80页
    4.1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的设计原则第64-68页
        4.1.1 人性化原则第64-65页
        4.1.2 空间布置合理化原则第65页
        4.1.3 空间稳定性原则第65-66页
        4.1.4 文化性原则第66-68页
    4.2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设计方法第68-79页
        4.2.1 合理组织空间序列第68-71页
        4.2.2 完善空间环境第71-72页
        4.2.3 转化空间形态第72-76页
        4.2.4 突出空间形状第76-77页
        4.2.5 深化空间分隔第77-78页
        4.2.6 加强空间界面肌理第78-79页
    4.3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结语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附录A 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调研表第84-86页
附录B 上海同济大学开物馆交通冗余空间调研表第86-93页
附录C 长三角地区高校教学楼交通冗余空间调研表第93-9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7-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市公司更名的动机与超额收益率研究--基于不同类型更名企业的多案例研究
下一篇:中兴通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