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丘陵地区混合动力采伐机底盘系统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混合动力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混合动力技术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混合动力技术现状 | 第13页 |
1.3 国内外采伐机底盘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采伐机底盘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采伐机底盘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南方丘陵地区采伐机底盘模型研究 | 第19-26页 |
2.1 南方丘陵地区底盘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2.2 采伐机底盘研究的机型参考 | 第21-25页 |
2.2.1 国外采伐机参考机型分析 | 第21-24页 |
2.2.2 国内采伐机参考机型分析 | 第24-25页 |
2.3 采伐机底盘的初步设计模型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南方丘陵地区采伐机底盘混合动力系统研究 | 第26-44页 |
3.1 采伐机混合动力系统类型 | 第26-28页 |
3.1.1 串联型混合动力系统 | 第26-27页 |
3.1.2 并联型混合动力系统 | 第27页 |
3.1.3 混合型混合动力系统 | 第27-28页 |
3.1.4 串联混合系统的提出 | 第28页 |
3.2 采伐机动力系统传动布局 | 第28-30页 |
3.2.1 独立驱动模式 | 第29页 |
3.2.2 四机驱动模式 | 第29-30页 |
3.2.3 混合驱动模式 | 第30页 |
3.2.4 确定动力传动最终布局 | 第30页 |
3.3 动力传动系统的参数匹配研究 | 第30-39页 |
3.3.1 提出混合动力采伐机设计基本参数 | 第31-32页 |
3.3.2 电机参数的匹配及方法 | 第32-34页 |
3.3.3 传动装置的传动比设计 | 第34页 |
3.3.4 电池组参数匹配及方法 | 第34-36页 |
3.3.5 柱塞泵及液压油箱选型 | 第36-38页 |
3.3.6 发电机组及燃油箱选型 | 第38-39页 |
3.4 采伐机混合动力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39-43页 |
3.4.1 爬坡性能 | 第40-41页 |
3.4.2 最高车速 | 第41页 |
3.4.3 加速性能 | 第41-43页 |
3.4.4 对比分析 | 第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南方丘陵地区混合动力采伐机车架研究 | 第44-58页 |
4.1 南方丘陵地区混合动力采伐机车架的模型研究 | 第44-45页 |
4.2 南方丘陵地区混合动力采伐机车架有限元模型 | 第45-46页 |
4.3 南方丘陵地区混合动力采伐机车架静力学分析 | 第46-53页 |
4.3.1 设置材料属性 | 第46-47页 |
4.3.2 载荷的施加 | 第47页 |
4.3.3 约束的施加 | 第47-49页 |
4.3.4 车架的强度和刚度评价准则 | 第49-50页 |
4.3.5 采伐机车架静力学分析结果 | 第50-53页 |
4.4 自由模态分析 | 第53-57页 |
4.4.1 模态分析评价准则的设计 | 第53-55页 |
4.4.2 不同姿态的自由模态分析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南方丘陵地区混合动力采伐机底盘多体动力学研究 | 第58-83页 |
5.1 建立混合动力采伐机底盘的模型 | 第58-59页 |
5.2 混合动力采伐机底盘越障性分析 | 第59-63页 |
5.3 混合动力采伐机底盘平顺性分析 | 第63-68页 |
5.4 混合动力采伐机底盘的仿真分析 | 第68-82页 |
5.4.1 采伐机底盘仿真过程的分析 | 第68-70页 |
5.4.2 采伐机底盘越障性仿真分析 | 第70-74页 |
5.4.3 采伐机底盘平顺性仿真分析 | 第74-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采伐机底盘简化模型振动分析 | 第83-87页 |
6.1 采伐机底盘简化模型说明 | 第83-84页 |
6.2 采伐机底盘简化模型研究内容 | 第84-85页 |
6.3 采伐机底盘简化模型结果分析 | 第85-8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7.1 结论 | 第87-88页 |
7.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