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八家子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与成因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1.1 选题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1.2.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选题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3页 |
1.3 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3.1 选题的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2 选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1.4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4-15页 |
1.4.1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可行性分析 | 第14-15页 |
1.5 本选题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6 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6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7-18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8-21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1-22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2-24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4-26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6-55页 |
3.1 矿区范围 | 第26-27页 |
3.2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7-32页 |
3.2.1 矿区地层 | 第27-32页 |
3.2.1.1 高于庄组岩性、岩相特征 | 第28-32页 |
3.3 矿区构造 | 第32-37页 |
3.3.1 褶皱构造 | 第32页 |
3.3.2 断裂构造 | 第32-34页 |
3.3.3 断裂构造与控矿 | 第34-37页 |
3.4 矿区岩浆岩 | 第37-39页 |
3.5 矿床特征 | 第39-48页 |
3.5.1 矿体特征 | 第39-42页 |
3.5.2 矿石特征 | 第42-46页 |
3.5.3 围岩蚀变特征 | 第46-48页 |
3.6 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 第48-51页 |
3.7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1-52页 |
3.8 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 第52-55页 |
第4章 矿床成因 | 第55-69页 |
4.1 八家子矿床成因分析 | 第55-66页 |
4.1.1 矿床成矿温度 | 第55页 |
4.1.2 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 第55-56页 |
4.1.3 矿床稳定同位素地质特征 | 第56-60页 |
4.1.3.1 硫同位素特征 | 第56-57页 |
4.1.3.2 铅同位素特征 | 第57-59页 |
4.1.3.3 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59-60页 |
4.1.4 主要金属硫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60-66页 |
4.1.4.1 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第61-63页 |
4.1.4.2 方铅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第63-65页 |
4.1.4.3 闪锌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第65-66页 |
4.2 八家子矿床成因 | 第66-69页 |
4.2.1 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第66-67页 |
4.2.2 矿床成矿时代 | 第67页 |
4.2.3 矿床成矿地质作用 | 第67-69页 |
第5章 成矿理论在矿区的应用 | 第69-74页 |
5.1 理论指导下的新发现 | 第69-74页 |
5.1.1 钼矿找矿 | 第69-72页 |
5.1.2 银矿找矿 | 第72-73页 |
5.1.3 金矿找矿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