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内外研究比较 | 第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生态环境伦理理论 | 第23页 |
·生态美理论 | 第23-24页 |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 第24-26页 |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24-25页 |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第25-26页 |
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相关理论 | 第26-33页 |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提出 | 第26页 |
·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方法 | 第26-29页 |
·单一指标测度法 | 第26-27页 |
·指标体系测度法 | 第27-29页 |
·可持续综合评价方法 | 第29-33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9-32页 |
·主成成分法 | 第32-33页 |
4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52页 |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3页 |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 第33-34页 |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42页 |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 第34-36页 |
·指标筛选 | 第36-40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41页 |
·指标权重总排序 | 第41-42页 |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 第42-52页 |
·指标的量化处理 | 第42-51页 |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标准 | 第51-52页 |
5 栾川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52-61页 |
·栾川县概况 | 第52-54页 |
·位置区划 | 第52页 |
·自然地理 | 第52页 |
·自然气候 | 第52页 |
·自然资源 | 第52-54页 |
·栾川县旅游发展历程 | 第54-55页 |
·栾川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第55-56页 |
·借助生态旅游,激活了县域经济,生态旅游成为栾川的新型支柱产业 | 第55页 |
·打造出一批旅游精品,叫响了“休闲栾川”的旅游品牌 | 第55-56页 |
·大力发展吃住购娱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旅游产业化水平全方位提升 | 第56页 |
·栾川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56-61页 |
·栾川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汇总 | 第56-58页 |
·栾川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总得分 | 第58-59页 |
·栾川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6 实现栾川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61-64页 |
·加大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61页 |
·加快推进旅游资源整合,规范旅游资源开发 | 第61页 |
·科学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 第61-62页 |
·赋予宣传促销新的内涵,不断开拓旅游市场 | 第62页 |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 第62-63页 |
·构建全方位的旅游安全服务体系 | 第63页 |
·探索组建“栾川旅游企业集团”,提升旅游业整体竞争力 | 第63-64页 |
7 结语与展望 | 第64-65页 |
·结语与不足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A | 第70-71页 |
附录 B | 第71-73页 |
附录 C | 第73-78页 |
附录 D | 第78-82页 |
附录 E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