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0-12页 |
1.前言 | 第12-14页 |
2.临床研究 | 第14-40页 |
2.1 研究资料 | 第14-17页 |
2.1.1 研究病例来源 | 第14页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4-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2.2.1 病例分组 | 第17-18页 |
2.2.2 治疗方法 | 第18页 |
2.2.3 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2.2.4 实验药品、主要实验试剂和实验器材 | 第19-20页 |
2.2.5 指标检测 | 第20-21页 |
2.2.6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22页 |
2.2.7 统计学处理 | 第22-23页 |
2.3 结果 | 第23-40页 |
2.3.1 四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水平 | 第23-25页 |
2.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 第25-27页 |
2.3.3 72例DN气虚血瘀证患者部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31页 |
2.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31-32页 |
2.3.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32-33页 |
2.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DPN比较 | 第33-34页 |
2.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DA水平比较 | 第34-35页 |
2.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水平比较 | 第35-36页 |
2.3.9 两组治疗前后UACR、24hUPr水平比较 | 第36-37页 |
2.3.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GFR比较 | 第37-38页 |
2.3.11 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lC变化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57页 |
3.1 DN中医学理论探讨 | 第40-46页 |
3.1.1 祖国医学对DN的认识 | 第40-42页 |
3.1.2 气虚血瘀是DN的重要的基本病机 | 第42-43页 |
3.1.3 DN气虚血瘀证与氧化应激的研究 | 第43-45页 |
3.1.4 DN气虚血瘀证的治疗 | 第45-46页 |
3.2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DN的相关研究 | 第46-50页 |
3.2.1 益气活血通络方的药物组成 | 第46页 |
3.2.2 益气活血通络方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现代药理研究 | 第46-49页 |
3.2.3 组方特点 | 第49-50页 |
3.3 DNⅢ期、Ⅳ期气虚血瘀证患者MAD、SOD、ADPN的变化 | 第50-55页 |
3.3.1 DNⅢ期、Ⅳ期气虚血瘀证患者MAD、SOD的变化 | 第50-51页 |
3.3.2 DNⅢ期、Ⅳ期气虚血瘀证患者ADPN的变化 | 第51-55页 |
3.4 益气活血通络方对DN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55-57页 |
3.4.1 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 | 第55页 |
3.4.2 对血清MDA、SOD的影响,改善DN高氧化应激状态 | 第55-56页 |
3.4.3 对血清ADPN的影响,抑制氧化应激 | 第56页 |
3.4.4 安全性评价 | 第56-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5 展望 | 第58-5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7 综述 | 第68-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8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9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