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石墨烯-铋系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1.2.1 石墨烯-Bi_2O_3复合物体系 | 第10-11页 |
1.2.2 石墨烯-Bi_2MO_6(M=W,Mo)复合物体系 | 第11-12页 |
1.2.3 石墨烯-BiVO_4复合物体系 | 第12-14页 |
1.2.4 石墨烯-BiOX(X=Cl,Br,I)复合物体系 | 第14-17页 |
1.2.5 石墨烯-其它铋系氧化物复合物体系 | 第17页 |
1.3 结论与展望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 第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7页 |
第二章 试剂与仪器 | 第27-29页 |
2.1 试剂 | 第27页 |
2.2 仪器 | 第27页 |
2.3 催化剂的主要表征方法 | 第27-29页 |
2.3.1 粉末X-射线衍射 | 第27页 |
2.3.2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 | 第27-28页 |
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 | 第28页 |
2.3.4 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谱(EDS)及元素面分布 | 第28页 |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28页 |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介孔BiVO_4封装GO复合光催化剂制备及应用 | 第29-48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2.1 催化剂的合成 | 第30-31页 |
3.2.2 催化剂活性评价—光催化氧化苯乙烯实验步骤 | 第31页 |
3.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1-37页 |
3.3.1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1-32页 |
3.3.2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 第32-34页 |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页 |
3.3.4 N_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 | 第34-36页 |
3.3.5 扫描电镜、能量色散谱及元素面分布分析 | 第36-37页 |
3.3.6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7页 |
3.4 光催化苯乙烯环氧化的催化活性测试 | 第37-41页 |
3.4.1 GO不同含量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3wt%HCl加入量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3 H_2O_2/Styrene摩尔比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4 反应时间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40页 |
3.4.5 催化剂用量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 光催化机理分析 | 第41-42页 |
3.6 结论 | 第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第四章 Bi_2MoO_6/BiVO_4/GO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 | 第48-69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9-50页 |
4.2.2 催化剂活性评价—光催化氧化苯乙烯实验步骤 | 第50-51页 |
4.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1-57页 |
4.3.1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51-52页 |
4.3.2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分析 | 第52-54页 |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I-IR)分析 | 第54-55页 |
4.3.4 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谱(EDS)及元素面分布分析 | 第55-56页 |
4.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56-57页 |
4.4 光催化苯乙烯环氧化的催化活性测试 | 第57-63页 |
4.4.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2 GO不同含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3 3wt%HCl加入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4 H_2O_2/Styrene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62页 |
4.4.6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 结论 | 第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69-71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