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亚文化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学位论文的创新点、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第14-15页
        1.4.1 论文的创新点第14页
        1.4.2 论文的重点和难点第14-15页
        1.4.3 关键问题第15页
    1.5 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案第15-16页
2 高校亚文化与新媒体的相关概念及关系第16-21页
    2.1 高校亚文化的相关概述第16-18页
        2.1.1 高校亚文化的内涵和类型第16-17页
        2.1.2 高校亚文化的特点第17-18页
    2.2 新媒体的相关概述第18页
    2.3 新媒体时代高校亚文化的新趋势第18-21页
        2.3.1 语言表达流行化第18-19页
        2.3.2 个性表达多样化第19-20页
        2.3.3 文化氛围娱乐化第20-21页
3 新媒体时代高校亚文化发展现状第21-26页
    3.1 高校健康亚文化发展良好,积极作用显著第21-22页
        3.1.1 营造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第21页
        3.1.2 提升求真务实的思想意识第21-22页
    3.2 高校中性亚文化偏离发展,负面力量凸显第22-23页
        3.2.1 削弱核心价值观教育第22页
        3.2.2 减弱理想信念教育第22-23页
    3.3 高校不良亚文化迅速发展,危害学生主体第23-26页
        3.3.1 扭曲学生价值取向第23页
        3.3.2 淡化学生责任意识第23-24页
        3.3.3 危害学生心理健康第24页
        3.3.4 影响学生行为方式第24-26页
4 新媒体时代高校亚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6-31页
    4.1 社会环境变化的作用第26-28页
        4.1.1 多元文化为高校亚文化发展提供可能第26-27页
        4.1.2 新媒体为高校亚文化发展提供技术助推第27-28页
    4.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局限第28页
    4.3 高校亚文化引导成效的不足第28-30页
        4.3.1 高校亚文化发展定位不准确第28-29页
        4.3.2 高校亚文化引导建设目标不明确第29页
        4.3.3 高校亚文化可利用资源挖掘不充分第29-30页
    4.4 高校学生本体需求选择的结果第30-31页
        4.4.1 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能力发展不协调第30页
        4.4.2 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能力尚不成熟第30-31页
5 新媒体时代高校亚文化引导策略第31-38页
    5.1 把握高校亚文化发展特征,勇于正视高校亚文化存在第31-32页
        5.1.1 积极引导和培育高校健康亚文化第31页
        5.1.2 疏导和利用高校中性亚文化第31页
        5.1.3 反对和抵制高校不良亚文化第31-32页
    5.2 认清高校亚文化发展弊端,积极倡导和维护高校主流文化第32-33页
        5.2.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32-33页
        5.2.2 加强高校主流文化建设第33页
    5.3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第33-34页
        5.3.1 推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第33-34页
        5.3.2 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第34页
        5.3.3 培养高校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第34页
    5.4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引领高校亚文化健康发展第34-38页
        5.4.1 更新教育理念,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功能第35-36页
        5.4.2 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和谐高校文化第36页
        5.4.3 创新教育载体,牢牢把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地位第36-38页
6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2-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特色生态伦理话语权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集体主义道德建设的特征与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