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基于高光谱的稻麦叶面积指数监测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第10-22页
    1 作物叶面积指数监测的重要性第10页
    2 作物叶面积指数监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第10-15页
        2.1 作物叶面积指数地面测量方法第10-11页
        2.2 作物叶面积指数遥感监测方法第11-12页
        2.3 作物叶面积指数遥感监测原理第12页
        2.4 作物叶面积指数遥感监测进展第12-15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参考文献第16-22页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22-30页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2.1 试验设计第23-24页
        2.2 数据测定第24-25页
    3 数据分析与利用第25-29页
        3.1 核心波段第25页
        3.2 植被指数第25页
        3.3 已有植被指数第25-26页
        3.4 小波分析第26-27页
        3.5 监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第27-29页
    参考文献第29-30页
第三章 基于光谱指数的稻麦叶面积指数监测研究第30-58页
    1 材料方法第31页
        1.1 试验设计第31页
        1.2 数据测定第31页
        1.3 数据分析第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1-53页
        2.1 不同处理下稻麦叶面积指数变化特征第31-33页
        2.2 不同处理下稻麦冠层叶片光谱反射率变化趋势第33-34页
        2.3 稻麦冠层叶片光谱反射率与叶面积指数间的相关性第34-36页
        2.4 基于不同生育时期的稻麦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的定量关系第36-41页
        2.5 基于不同种植密度的稻麦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的定量关系第41-47页
        2.6 基于不同大小的稻麦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的定量关系第47-51页
        2.7 已有植被指数的结果比较第51-53页
    3 讨论与总结第53-55页
        3.1 不同生育时期的植被指数监测效果比较第53-54页
        3.2 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植被指数监测效果比较第54页
        3.3 不同叶面积指数大小下的植被指数监测效果比较第54页
        3.4 监测模型的准确性与普适性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第四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稻麦叶面积指数监测研究第58-76页
    1 材料方法第58-59页
        1.1 试验设计第58页
        1.2 数据测定第58-59页
        1.3 数据分析第5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9-71页
        2.1 基于不同生育时期的稻麦叶面积指数与小波系数的定量关系第59-64页
        2.2 基于不同种植密度的稻麦叶面积指数与小波系数的定量关系第64-71页
    3 讨论与结论第71-73页
        3.1 小波特征系数的选择第71-72页
        3.2 与植被指数监测效果对比第72页
        3.3 监测模型的准确性与普适性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第五章 讨论与总结第76-82页
    1 讨论第76-77页
        1.1 基于植被指数的稻麦叶面积指数监测第76-77页
        1.2 基于小波分析的稻麦叶面积指数监测第77页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第77-78页
    3 今后的研究设想第78页
        3.1 植被指数的构建形式第78页
        3.2 土壤背景的消除第78页
    4 结论第78-80页
        4.1 确定了适用于监测不同生长状态稻麦叶面积指数的植被指数和监测模型第78-79页
        4.2 确定了适用于监测不同生长状态的稻麦叶面积指数的小波系数和监测模型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优质晚抽薹四倍体不结球白菜创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CYP78A10基因转化大豆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