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缩略语 | 第17-1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9-45页 |
第一章 关于动物福利养殖的概述 | 第19-21页 |
1 动物福利的内涵 | 第19页 |
2 我国农场动物福利现状 | 第19-20页 |
3 公猪福利养殖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公猪膻味的产生、代谢与调控 | 第21-37页 |
1 粪臭素的产生、吸收、代谢和在脂肪组织中的沉积 | 第21-26页 |
1.1 微生物与粪臭素的产生 | 第21页 |
1.2 色氨酸与粪臭素的产生 | 第21-23页 |
1.3 粪臭素产生的部位解析 | 第23-24页 |
1.4 粪臭素在肝脏和肾脏中的代谢 | 第24-25页 |
1.5 粪臭素在脂肪组织中的沉积 | 第25-26页 |
2 雄烯酮的产生和代谢 | 第26-27页 |
2.1 雄烯酮的生物合成 | 第26页 |
2.2 雄烯酮的代谢 | 第26-27页 |
3 公猪膻味物质的调控 | 第27-37页 |
3.1 雄烯酮生物合成的调控 | 第27-29页 |
3.2 日粮组成对粪臭素生成、代谢和在脂肪组织中沉积的调控 | 第29-35页 |
3.3 动物体内雄烯酮、粪臭素以及其他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打斗爬跨行为的神经激素调节与影响因素 | 第37-43页 |
1 公猪攻击行为和爬跨行为的神经激素调节 | 第37-39页 |
2 影响公猪攻击行为和性行为的因素 | 第39-43页 |
2.1 遗传因素 | 第39-40页 |
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43-45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3页 |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3-45页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45-103页 |
第一章 南京消费者公猪肉感官接受度调查 | 第45-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1.1 消费者的选择 | 第46-47页 |
1.2 消费者的雄烯酮、粪臭素嗅觉测试与分类 | 第47页 |
1.3 公猪肉的消费者感官评定 | 第47-48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8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8-51页 |
2.1 消费者对雄烯酮和粪臭素的敏感性和接受度调查 | 第48-49页 |
2.2 消费者对不同膻味水平公猪肉接受度的调查 | 第49-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二章 不同性别猪粪样菌群结构及粪臭素产生相关菌群的研究 | 第55-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1.1 试验动物 | 第56-57页 |
1.2 粪样的采集 | 第57页 |
1.3 粪样中粪臭素和吲哚水平的测定 | 第57-58页 |
1.4 粪样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基于16S rDNA的基因测序 | 第58-59页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9-60页 |
2 试验结果 | 第60-65页 |
2.1 猪粪样菌群结构和组成在不同生长阶段存在时间特异性 | 第60-61页 |
2.2 猪粪样中菌群结构和组成存在性别差异 | 第61-63页 |
2.3 粪样中与粪臭素和吲哚产生相关的菌属 | 第63-65页 |
3 讨论 | 第65-67页 |
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三章 日粮添加生土豆淀粉和手术去势对公猪粪样微生物组成及粪臭素和吲哚水平的影响 | 第69-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1.1 试验动物和日粮 | 第70-71页 |
1.2 样品的采集 | 第71页 |
1.3 粪样中粪臭素和吲哚水平的测定 | 第71页 |
1.4 粪样中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基于16S rDNA的基因测序 | 第71页 |
1.5 荧光定量检测粪样中菌群数量 | 第71-72页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2页 |
2 试验结果 | 第72-78页 |
2.1 日粮添加生土豆淀粉和去势对育肥期公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2.2 日粮添加生土豆淀粉和去势对公猪粪样和脂肪中粪臭素及吲哚水平的影响 | 第73页 |
2.3 日粮添加生土豆淀粉和去势对公猪粪样中菌群结构和数量的影响 | 第73-78页 |
3 讨论 | 第78-79页 |
4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不同饲养方式和屠宰体重对公猪性成熟和膻味物质水平的影响 | 第81-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1.1 试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 第82页 |
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82-83页 |
1.3 指标的测定 | 第83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3页 |
2 试验结果 | 第83-87页 |
2.1 不同的饲养方式对公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83-84页 |
2.2 不同饲养方式和屠宰体重对膻味物质水平的影响 | 第84-85页 |
2.3 不同饲养方式对公猪睾酮水平和爬跨行为的影响 | 第85-87页 |
3 讨论 | 第87-88页 |
4 小结 | 第88-91页 |
第五章 日粮添加色氨酸和FTF饲养模式对公猪攻击行为的影响 | 第91-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5页 |
1.1 试验动物 | 第92页 |
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92页 |
1.3 指标的测定 | 第92-94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4-95页 |
2 试验结果 | 第95-98页 |
2.1 日粮中色氨酸和FTF饲养模式对公猪血浆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95页 |
2.2 日粮中色氨酸和FTF饲养模式对公猪下丘脑中5-HT,5-HIAA水平的影响 | 第95-96页 |
2.3 日粮中色氨酸和FTF饲养模式对公猪攻击行为的影响 | 第96-97页 |
2.4 日粮中色氨酸和FTF饲养模式对公猪体表伤痕的影响 | 第97页 |
2.5 公猪攻击行为与体表伤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97-98页 |
3 讨论 | 第98-100页 |
4 小结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3页 |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23-125页 |
附录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