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2.1 本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2.1.1 合作学习 | 第14-15页 |
2.1.2 课堂文化 | 第15-16页 |
2.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2.1 合作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2 合作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3.1 Johns and Johns的三理论 | 第18-19页 |
2.3.2 Slavin的四理论 | 第19-20页 |
2.3.3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3.4 对话理论 | 第20-21页 |
2.3.5 交往行为理论 | 第21-22页 |
2.3.6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构建 | 第24-36页 |
3.1 关于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构建的访谈工作 | 第24页 |
3.2 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具体阐述 | 第24-29页 |
3.2.1 模式的形式 | 第24-25页 |
3.2.2 模式实施说明 | 第25页 |
3.2.3 合作学习的实质 | 第25-26页 |
3.2.4 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策略 | 第26-29页 |
3.3 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中各要素的关系 | 第29-30页 |
3.3.1 学生 | 第29页 |
3.3.2 教师 | 第29页 |
3.3.3 教材 | 第29-30页 |
3.3.4 教学环境 | 第30页 |
3.4 构建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相关原则 | 第30-36页 |
3.4.1 伦理审思原则 | 第30-31页 |
3.4.2 学生参与原则 | 第31-32页 |
3.4.3 有效的课堂交往原则 | 第32-33页 |
3.4.4 团体效能原则 | 第33-34页 |
3.4.5 对话原则 | 第34-36页 |
第4章 合作学习模式下数学课堂文化的创设 | 第36-48页 |
4.1 小组组织建设 | 第36-39页 |
4.1.1 小组的生命周期 | 第38页 |
4.1.2 小组文化建设 | 第38-39页 |
4.2 数学课堂教学 | 第39-45页 |
4.2.1 影响数学课堂文化的要素 | 第39-44页 |
4.2.2 组织形式 | 第44-45页 |
4.2.3 教师监控与介入 | 第45页 |
4.3 课后工作反思 | 第45-48页 |
第5章 合作学习模式下数学课堂文化的实践及分析 | 第48-58页 |
5.1 课堂教学实例——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为例 | 第48-54页 |
5.1.1 学生自主预习环节 | 第48-50页 |
5.1.2 小组讨论总结问题,完善知识体系 | 第50-51页 |
5.1.3 教师检阅,了解学生的疑难 | 第51-52页 |
5.1.4 教师讲授环节 | 第52页 |
5.1.5 学生小组讨论 | 第52-53页 |
5.1.6 小组互评 | 第53页 |
5.1.7 总结 | 第53-54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5.2.1 提高学习数学兴趣以及数学学习能力 | 第54页 |
5.2.2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 第54-55页 |
5.2.3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 第55-56页 |
5.2.4 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 第56-57页 |
5.2.5 提高了学生组织能力 | 第57-58页 |
第6章 几点思考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几点不足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