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燃气旋流预混合燃烧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7页 |
1.3.1 低旋流机理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低旋流流场及火焰研究 | 第13-15页 |
1.3.3 其他方向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4.1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 第17-18页 |
1.4.2 低旋流燃烧的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及测量方法 | 第22-32页 |
2.1 燃烧实验台 | 第22-24页 |
2.1.1 气体的供给及控制 | 第22页 |
2.1.2 点火及U-V火焰检测系统 | 第22-23页 |
2.1.3 旋流燃烧器 | 第23-24页 |
2.2 测温系统 | 第24-25页 |
2.2.1 热电偶 | 第24-25页 |
2.2.2 数据采集仪 | 第25页 |
2.2.3 坐标测量仪及控制器 | 第25页 |
2.3 瞬态光谱测量系统 | 第25-27页 |
2.3.1 光谱仪 | 第25-27页 |
2.3.2 ICCD相机 | 第27页 |
2.3.3 Canon EOS 7D相机 | 第27页 |
2.4 燃烧产物测量系统 | 第27-29页 |
2.4.1 烟气分析仪 | 第27-28页 |
2.4.2 燃烧室腔体 | 第28-29页 |
2.5 温度修正 | 第29-30页 |
2.6 燃烧效率计算 | 第30-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低旋流火焰瞬态光谱特性及火焰形态研究 | 第32-43页 |
3.1 瞬态光谱测量系统 | 第32-33页 |
3.2 实验流程 | 第33-35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41页 |
3.3.1 甲烷燃烧的火焰形态及频谱 | 第35-37页 |
3.3.2 掺氢甲烷混合气燃烧的火焰形态及频谱 | 第37-39页 |
3.3.3 丙烷燃烧的火焰形态 | 第39-40页 |
3.3.4 丙烷燃烧的可见火焰高度 | 第40-41页 |
3.3.5 当量比变化对于低旋流火焰形态的影响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低旋流火焰温度特性研究 | 第43-59页 |
4.1 火焰温度测量系统 | 第43-44页 |
4.2 实验流程 | 第44-46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57页 |
4.3.1 不同高度的火焰温度分布 | 第46-51页 |
4.3.2 不同叶片角对火焰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不同旋流数对火焰温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4 不同组分燃料对火焰温度的影响 | 第53-56页 |
4.3.5 不同旋流数对火焰中心径向温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6 不同当量比对火焰中心径向温度的影响 | 第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低旋流燃烧产物特性研究 | 第59-67页 |
5.1 燃烧污染物测量系统 | 第59-60页 |
5.2 实验流程 | 第60-62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6页 |
5.3.1 排放指数计算 | 第62页 |
5.3.2 NO排放指数EI_(NO_x) | 第62-63页 |
5.3.3 CO排放指数EI_(CO) | 第63-64页 |
5.3.4 燃烧效率及H_2排放 | 第64-65页 |
5.3.5 燃烧室腔体对低旋流火焰形态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7-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