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张家界旅游生态补偿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1.2.1 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 | 第11-14页 |
1.2.2 生态补偿实践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生态补偿 | 第19-20页 |
2.1.2 旅游生态补偿 | 第20页 |
2.1.3 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 第20-21页 |
2.1.4 生态足迹 | 第21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2.2.1 生态学依据 | 第21-23页 |
2.2.2 经济学依据 | 第23-24页 |
第3章 生态足迹模型 | 第24-28页 |
3.1 生态足迹分析法 | 第24-25页 |
3.2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 | 第25-27页 |
3.3 生态承载力生态模型 | 第27页 |
3.4 生态盈亏 | 第27-28页 |
第4章 张家界旅游开发生态补偿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8-42页 |
4.1 张家界自然条件 | 第28-31页 |
4.1.1 地质地貌 | 第28-29页 |
4.1.2 气象 | 第29-30页 |
4.1.3 水文 | 第30页 |
4.1.4 景点 | 第30-31页 |
4.2 张家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1-32页 |
4.3 张家界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9页 |
4.3.1 张家界旅游生态赤字严重 | 第33-37页 |
4.3.2 张家界旅游严重忽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 第37-39页 |
4.4 张家界旅游生态补偿现状 | 第39-40页 |
4.5 张家界旅游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4.5.1 补偿主客体不明确 | 第40页 |
4.5.2 补偿资金来源单一 | 第40页 |
4.5.3 张家界旅游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 第40-41页 |
4.5.4 缺乏生态补偿意识 | 第41-42页 |
第5章 构建张家界生态补偿机制 | 第42-53页 |
5.1 张家界旅游生态补偿基本框架 | 第42页 |
5.2 张家界旅游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界定 | 第42-45页 |
5.2.1 基于博弈论生态补偿主客体分析 | 第42-43页 |
5.2.2 基于政府视角的界定 | 第43-44页 |
5.2.3 基于企业视角的界定 | 第44-45页 |
5.2.4 基于居民视角的界定 | 第45页 |
5.3 张家界生态补偿的标准 | 第45-47页 |
5.3.1 张家界生态补偿依据 | 第45-46页 |
5.3.2 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 第46-47页 |
5.4 张家界旅游生态补偿运行系统 | 第47-51页 |
5.5 张家界生态补偿监督机制 | 第51-53页 |
第6章 张家界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 | 第53-58页 |
6.1 建立、健全张家界旅游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 | 第53-54页 |
6.2 建立保障张家界旅游生态补偿的运行机构 | 第54-55页 |
6.3 吸取国外生态补偿实践的宝贵经验 | 第55-56页 |
6.4 建立生态补偿开放式信息传递平台 | 第56-57页 |
6.5 创建有利于生态补偿的发展格局 | 第57-5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