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4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2-16页 |
1.2.1 土壤侵蚀基本理论 | 第12-14页 |
1.2.2 农业面源污染基本理论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39页 |
1.3.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利用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1.3.2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进展 | 第27-3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9-44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9-4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41-4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44-60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44-48页 |
2.1.1 静乐县概况 | 第44页 |
2.1.2 生态功能区划 | 第44-45页 |
2.1.3 研究区概况 | 第45页 |
2.1.4 地形地貌 | 第45-46页 |
2.1.5 土壤 | 第46页 |
2.1.6 气象水文 | 第46-47页 |
2.1.7 植被 | 第47页 |
2.1.8 娑婆乡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 | 第47-48页 |
2.2 研究区土壤调查与评价 | 第48-51页 |
2.2.1 土壤资源调查 | 第48-49页 |
2.2.2 土壤资源评价 | 第49-51页 |
2.3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第51-56页 |
2.3.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51-52页 |
2.3.2 流域耕地用地分析 | 第52-53页 |
2.3.3 流域林业用地分析 | 第53-54页 |
2.3.4 流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及信息熵分析 | 第54-56页 |
2.3.5 娑婆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 | 第56页 |
2.4 研究区试验小区布设 | 第56-60页 |
2.4.1 研究区选取 | 第56-57页 |
2.4.2 试验小区布设 | 第57页 |
2.4.3 样品及数据采集 | 第57-58页 |
2.4.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58-60页 |
3 研究区坡耕地不同作物条件下径流分析 | 第60-68页 |
3.1 径流量动态分析 | 第60-64页 |
3.1.1 降雨量分析 | 第60-61页 |
3.1.2 径流量分析 | 第61-62页 |
3.1.3 降雨量和径流量的关系 | 第62-64页 |
3.2 径流量与地面作物状况的关系分析 | 第64-66页 |
3.2.1 不同时间地面作物盖度分析 | 第64-65页 |
3.2.2 作物覆盖度与径流量关系 | 第65-66页 |
3.3 径流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66-68页 |
4 研究区坡耕地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地面作物条件下泥沙流失量分析 | 第68-76页 |
4.1 泥沙流失量分析 | 第68-69页 |
4.2 降雨、径流与泥沙流失量关系分析 | 第69-74页 |
4.2.1 降雨量与泥沙流失量关系分析 | 第69-71页 |
4.2.2 径流量与泥沙流失量分析 | 第71-72页 |
4.2.3 径流中泥沙比例分析 | 第72-74页 |
4.3 地面作物状况与泥沙流失量分析 | 第74-76页 |
5 研究区坡耕地不同作物条件下氮素流失形态和流失量分析 | 第76-89页 |
5.1 氮流失形态和浓度分析 | 第76-80页 |
5.1.1 土壤中氮形态种类分析 | 第76-77页 |
5.1.2 氮流失浓度分析 | 第77-80页 |
5.2 各种形态氮流失量分析 | 第80-84页 |
5.2.1 无机氮流失量分析 | 第80-82页 |
5.2.2 有机氮流失量分析 | 第82-83页 |
5.2.3 全氮流失量分析 | 第83-84页 |
5.3 不同形态氮比例分析 | 第84-89页 |
5.3.1 无机氮占全氮比例 | 第84-87页 |
5.3.2 有机氮占全氮比例 | 第87-89页 |
6 研究区坡耕地泥沙和素氮流失对环境危害与防治措施 | 第89-102页 |
6.1 泥沙流失量估算和危害分析 | 第89-90页 |
6.2 氮素流失量估算和危害分析 | 第90-93页 |
6.3 坡耕地整治工程 | 第93-96页 |
6.3.1 坡耕地改水平梯田 | 第94页 |
6.3.2 构建地埂植物带 | 第94-96页 |
6.4 坡耕地作物缓冲带措施 | 第96-101页 |
6.4.1 坡耕地作物缓冲带的构建 | 第96-97页 |
6.4.2 坡耕地作物缓冲带对径流的影响 | 第97-98页 |
6.4.3 坡耕地作物缓冲带对泥沙流失的影响 | 第98-99页 |
6.4.4 坡耕地作物缓冲带对氮流失的影响 | 第99-101页 |
6.5 提高水土流失治理度 | 第101-10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02-109页 |
7.1 结论 | 第102-106页 |
7.1.1 娑婆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 | 第102页 |
7.1.2 不同地面作物条件下径流分析 | 第102-103页 |
7.1.3 不同地面作物条件下泥沙流失量 | 第103-104页 |
7.1.4 不同地面作物条件下氮流失形态和流失量 | 第104-105页 |
7.1.5 泥沙和养分流失危害 | 第105-106页 |
7.1.6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 第106页 |
7.1.7 提高水土保持治理度 | 第106页 |
7.2 研究特点与创新 | 第106-107页 |
7.3 讨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7-119页 |
Abstract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