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页 |
二、学术界研究动态及提升空间 | 第9-13页 |
三、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的新视角 | 第13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三个话语空间的日本形象总述 | 第15-25页 |
1.1 日本形象的生成土壤 | 第15-18页 |
1.1.1 三个话语空间的并立 | 第15-16页 |
1.1.2 社会集体想象物与套话"鬼子"的形成 | 第16-18页 |
1.2 各话语空间日本形象述评 | 第18-25页 |
1.2.1 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日本形象 | 第18-21页 |
1.2.2 脱离意识形态的乌托邦想象 | 第21-25页 |
第二章 解放区抗战小说中的日本形象 | 第25-39页 |
2.1 想象的两级——被丑化的侵华军人和反战的战争受害者 | 第25-34页 |
2.1.1 日本士兵——被丑化和矮化的愚蠢形象 | 第25-29页 |
2.1.2 日本军官——口蜜腹剑的个体形象 | 第29-32页 |
2.1.3 个体形象的特例——反战的战争受害者形象 | 第32-34页 |
2.2 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映照下的现实主义创作 | 第34-35页 |
2.3 拥有广泛来源的新进作家和宣传色彩浓厚的小说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国统区抗战小说中的日本形象 | 第39-57页 |
3.1 尚未成形的总体形象和复杂多样的个体形象 | 第39-52页 |
3.1.1 日本和日本文化——尚未成形的总体形象 | 第39-42页 |
3.1.2 日本军人——没有灵肉的战争机器和耽于享乐的魔鬼 | 第42-46页 |
3.1.3 日本平民群象 | 第46-48页 |
3.1.4 日本女性——好战和反战的两类对立形象 | 第48-52页 |
3.2 复杂多变政治环境下的反思与书写 | 第52-54页 |
3.3 缺乏战争体验状态下受左翼思潮影响的老作家 | 第54-57页 |
第四章 沦陷区抗战小说中的日本形象 | 第57-69页 |
4.1 沦陷区内部话语空间中的日本形象 | 第57-62页 |
4.1.1 傲慢狂妄的日本军民 | 第57-59页 |
4.1.2 刻板又放纵的日本官员 | 第59-60页 |
4.1.3 被歌颂和被美化的日本友人 | 第60-62页 |
4.2 流亡作家笔下的日本士兵——杀人的魔鬼 | 第62-63页 |
4.3 在"言"与"不言"的夹缝中求生存 | 第63-65页 |
4.4 复杂文化性格下的多重选择 | 第65-69页 |
结语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