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苯并杂环芳硫醚的合成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17页 |
1.1.1 芳硫醚在药物方面的应用 | 第14-16页 |
1.1.2 芳硫醚在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1.1.3 芳硫醚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1.2 芳硫醚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2.1 芳基碘化物与硫醇的反应 | 第18页 |
1.2.2 以二芳基二硫化物为硫源的偶联反应 | 第18-19页 |
1.2.3 芳基碘化物与硫酮的反应 | 第19-20页 |
1.2.4 芳基卤化物与硫化物的成环反应 | 第20-21页 |
1.2.5 无金属催化下的反应 | 第21页 |
1.2.6 双金属催化下的反应 | 第21-22页 |
1.2.7 其他条件下C-S键的偶联反应 | 第22-23页 |
1.3 实验方案的研究 | 第23-26页 |
1.3.1 微波技术的应用 | 第23页 |
1.3.2 高碘盐的应用 | 第23页 |
1.3.3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以巯基类化合物为硫源合成芳硫醚的反应 | 第26-38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6-28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28-3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2.4.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2.4.2 反应产物的研究 | 第34-35页 |
2.4.3 微波反应与传统加热方法对比 | 第35-36页 |
2.5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以苯并唑类化合物为底物合成芳硫醚的反应 | 第38-46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8-39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39-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4.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1-43页 |
3.4.2 加热方式对产率的影响 | 第43页 |
3.4.3 可能的反应机理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用二芳基碘三氟甲磺酸盐合成芳硫醚的反应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6-47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47-51页 |
4.3.1 二芳基高碘盐的合成 | 第47-48页 |
4.3.2 二芳基高碘盐与含芳巯基化合物的反应 | 第48-5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4.4.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1-52页 |
4.4.2 S-芳基化或N-芳基化产物的研究 | 第52-53页 |
4.4.3 可能的反应机理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页 |
5.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谱图 | 第68-85页 |
附录Ⅱ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