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前言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胜任特征的概念 | 第12-13页 |
| ·胜任特征模型及其结构 | 第13-15页 |
| ·冰山模型 | 第13-14页 |
| ·洋葱模型 | 第14-15页 |
| ·胜任特征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 | 第15页 |
| ·工作分析法 | 第15页 |
|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 ·国外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国内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 | 第16-17页 |
| ·扎根理论 | 第17-20页 |
| ·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 | 第17-18页 |
| ·扎根理论的操作方法 | 第18-19页 |
| ·扎根理论对于心理学本土化借鉴意义 | 第19-20页 |
| ·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2-27页 |
| ·研究一: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 第22-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 ·研究过程: | 第23页 |
| ·研究二: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的检验 | 第23-25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被试: | 第23-24页 |
|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 ·《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自评量表(预测版)》的编制: | 第24-25页 |
| ·研究过程 | 第25页 |
| ·研究三: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被试: | 第25页 |
|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 ·研究程序: | 第26页 |
|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CBF–PI–B) | 第26-27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27-49页 |
| ·研究一: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 第27-34页 |
| ·开放性编码 | 第27-31页 |
| ·主轴性编码 | 第31-32页 |
| ·核心性编码 | 第32-33页 |
| ·多案例比较 | 第33-34页 |
| ·建立大学生志愿胜任特征的初始模型 | 第34页 |
| ·研究二: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的检验 | 第34-42页 |
| ·预测的《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自评量表》的结构和内容 | 第34-35页 |
| ·预测自评量表的项目分析 | 第35-36页 |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 ·建立最终的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 | 第38-39页 |
| ·对正式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 ·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40-41页 |
| ·正式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41-42页 |
| ·研究三: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的相关研究 | 第42-49页 |
| ·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在人.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42-47页 |
| ·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与人格的相关性检验 | 第47-49页 |
| 5 分析和讨论 | 第49-55页 |
|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的分析和讨论 | 第49-51页 |
| ·对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及其含义的分析 | 第49-51页 |
| ·与其他胜任特征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51页 |
|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现状的分析和讨论 | 第51-53页 |
| ·性别、服务年限、职务的差异 | 第51-52页 |
| ·人格特质的差异 | 第52-53页 |
| ·大学生志愿者胜任特征模型的应用 | 第53-55页 |
| ·志愿者选拔 | 第53页 |
| ·志愿者培训 | 第53-54页 |
| ·志愿者管理 | 第54-55页 |
| 6 问题与展望 | 第55-56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5页 |
| ·对日后研究的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 | 第58-64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