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第一章 稻瘟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穗部病害的危害和发病影响因素 | 第12-20页 |
1 前言 | 第12-13页 |
2 稻瘟病及其危害 | 第13-15页 |
·稻瘟病 | 第13页 |
·稻瘟病发病症状 | 第13-14页 |
·稻瘟病的发病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3 稻曲病及其危害 | 第15-17页 |
·稻曲病 | 第15-16页 |
·稻曲病发病症状 | 第16页 |
·稻曲病发病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4 稻粒黑粉病及其危害 | 第17-20页 |
·稻粒黑粉病 | 第17-18页 |
·稻粒黑粉病发病症状 | 第18页 |
·稻粒黑粉病的发病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赤霉素等植物激素与抗病性关系及植物激素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1 前言 | 第20-21页 |
2 赤霉素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研究 | 第21-24页 |
·赤霉素 | 第21-22页 |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 | 第22页 |
·赤霉素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 | 第22-24页 |
·赤霉素等生长调节物质与植物真菌性病害发生的关系 | 第22-23页 |
·赤霉素的拮抗剂对水稻的影响 | 第23页 |
·赤霉素与病毒的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3 茉莉酸和水杨酸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研究 | 第24-26页 |
·茉莉酸类物质在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水杨酸类物质在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 第26页 |
4 乙烯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研究 | 第26页 |
5 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 | 第26-30页 |
·生物测定法 | 第27页 |
·光谱测定法 | 第27-28页 |
·色谱测定法 | 第28页 |
·免疫学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30-49页 |
第一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稻穗部内源GA_3 | 第30-38页 |
1 前言 | 第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供试材料 | 第30-3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色谱条件 | 第31页 |
·GA_3标准样溶液的配制 | 第31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31-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水稻样品内源GA_3提取和纯化方法优化 | 第32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2-33页 |
·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 | 第33-34页 |
·GA_3的回收率和试验重现性测定 | 第34-35页 |
·不同水稻样品中内源GA_3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二章 水稻抽穗期的内源GA_3水平与稻瘟病、稻曲病和稻粒黑粉病的关系 | 第38-49页 |
1 前言 | 第3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8-39页 |
·接种体的准备 | 第39-40页 |
·稻瘟病菌接种体的准备 | 第39页 |
·稻曲病菌接种体的准备 | 第39页 |
·稻粒黑粉菌的分离 | 第39-40页 |
·稻粒黑粉菌产孢培养基的筛选试验 | 第40页 |
·稻粒黑粉菌接种体的准备 | 第40页 |
·三种病原真菌的穗部接种试验 | 第40-41页 |
·不同水稻品种的穗部病害病情调查 | 第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 | 第41页 |
·稻曲病菌的分生孢子 | 第41-42页 |
·稻粒黑粉菌的次生小孢子 | 第42-44页 |
·稻粒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和萌发过程 | 第42-43页 |
·不同液体培养基的产孢效果 | 第43-44页 |
·杂交组合及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各病害发病差异 | 第44-47页 |
·杂交组合及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穗瘟病情 | 第44-45页 |
·杂交组合及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稻曲病病情 | 第45-46页 |
·杂交组合及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稻粒黑粉病病情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