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视角中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基本思路 | 第16页 |
·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方法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中的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 | 第19-30页 |
·现代国家内涵及构建路径 | 第19-21页 |
·西方国家对现代国家的定位 | 第19页 |
·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内涵 | 第19-21页 |
·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路径 | 第21页 |
·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 第21-24页 |
·改革前:汲取型 | 第22-23页 |
·改革发展三十年间:发展型 | 第23-24页 |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服务型 | 第24页 |
·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内涵 | 第24-27页 |
·以农民和社会为服务对象 | 第25-26页 |
·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 | 第26-27页 |
·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 | 第27页 |
·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提高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 | 第27-28页 |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8-29页 |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 第29-30页 |
3 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公共产品供需不对称 | 第30-32页 |
·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 第30-31页 |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31-32页 |
·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过剩 | 第32页 |
·公共服务职能存在缺陷 | 第32-35页 |
·财政拮据 | 第32-33页 |
·职能错位 | 第33页 |
·机构配备不合理 | 第33-35页 |
4 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6页 |
·依法行政的内外部环境不完善 | 第35-37页 |
·农村基层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35页 |
·基层干部法律水平偏低 | 第35-36页 |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 第36-37页 |
·当前基层行政体制不顺畅 | 第37-38页 |
·乡镇政府缺乏独立性 | 第37页 |
·乡镇政府缺乏自主性 | 第37-38页 |
·基层政府权责不统一 | 第38页 |
·民意表达机制不畅通 | 第38-40页 |
·民间自治组织不发达 | 第38-39页 |
·基层政府长期掌握话语权 | 第39页 |
·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不够强 | 第39-40页 |
·“钱少事多”财权事权不统一 | 第40-42页 |
·基层政府财政短缺 | 第40-41页 |
·基层政府行政运行成本越来越高 | 第41页 |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状 | 第41-42页 |
·基层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淡薄 | 第42-46页 |
·“官本位”思想占主导,主动服务意识差 | 第43-44页 |
·干部心眼朝上,不想为民服务 | 第44页 |
·农村工作情况复杂,害怕为民服务 | 第44-45页 |
·基层干部待遇差,无心为民服务 | 第45-46页 |
5 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6-55页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推动政府职权的法制化 | 第46-47页 |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第47-48页 |
·进一步简政放权 | 第47页 |
·合理设置政府组织结构 | 第47-48页 |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 第48页 |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 第48-50页 |
·深入开展社情民意调查研究 | 第48-49页 |
·不断完善可靠有效的民意表达渠道 | 第49页 |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机制保障 | 第49-50页 |
·加强财政预算,建立权责合一的财政制度 | 第50-51页 |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 第50-51页 |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 第51页 |
·规范基层财政预算管理 | 第51页 |
·健全服务评价体系,完善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 第51-55页 |
·完善多元化的评估主体 | 第51-52页 |
·健全科学化的评估指标体系 | 第52-53页 |
·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方法 | 第53页 |
·建立评估体系的制度保障 | 第53-55页 |
6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