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隧洞围岩及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概述 | 第10页 |
·隧道支护结构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 第10-12页 |
·隧道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2-15页 |
·新奥法锚喷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锚喷支护作用原理 | 第18-25页 |
·隧道围岩稳定性判据 | 第18-20页 |
·围岩强度判据 | 第18页 |
·围岩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判据 | 第18-19页 |
·围岩松动圈(破裂区)判据 | 第19-20页 |
·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内在因素 | 第20-21页 |
·施工因素的影响 | 第21-22页 |
·隧道围岩破坏形态 | 第22-23页 |
·隧道围岩的局部坍塌 | 第22页 |
·隧道围岩的拱形塌方 | 第22-23页 |
·隧道围岩的异形破坏 | 第23页 |
·膨胀岩隧道破坏 | 第23页 |
·岩爆 | 第23页 |
·锚喷支护作用机理及特点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FLAC3D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 第25-32页 |
·FLAC3D基本介绍 | 第25页 |
·FLAC3D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 第25-26页 |
·运动平衡方程 | 第26页 |
·应变、应力及节点不平衡力 | 第26页 |
·阻尼力 | 第26-27页 |
·本构方程 | 第27页 |
·本构模型 | 第27-28页 |
·相关结构单元介绍 | 第28-31页 |
·锚杆(索)结构单元 | 第28-30页 |
·壳结构单元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隧道施工开挖支护前后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32-43页 |
·工程概况 | 第32-33页 |
·引水隧洞基本概况 | 第32-33页 |
·隧道结构布置及施工方案 | 第33页 |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3-36页 |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 | 第33-35页 |
·本构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35-36页 |
·初始应力场的模拟 | 第36页 |
·应力释放的模拟实现 | 第36页 |
·支护结构对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42页 |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37-39页 |
·应力场分析 | 第39-41页 |
·塑性区分析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不同影响因素下隧洞施工稳定性研究 | 第43-69页 |
·不同埋深下隧洞开挖不支护时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43-45页 |
·埋深变化对隧洞围岩—支护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45-52页 |
·隧洞周边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第45-47页 |
·应力场变化规律分析 | 第47-49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49-50页 |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分析 | 第50-52页 |
·不同侧压力系数下隧洞施工开挖稳定性分析 | 第52-58页 |
·隧洞周边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第53页 |
·应力场变化规律分析 | 第53-55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5-56页 |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分析 | 第56-58页 |
·围岩水平对隧洞施工开挖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围岩变形分析 | 第59页 |
·围岩应力分析 | 第59-60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60-61页 |
·围岩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1-64页 |
·围岩变形分析 | 第62-63页 |
·围岩应力分析 | 第63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63-64页 |
·喷射混凝土支护参数变化对隧洞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64-68页 |
·隧洞周边围岩变形分析 | 第65页 |
·应力场分析 | 第65-66页 |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66-67页 |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课题 | 第74页 |